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曹禺剧本读后感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2021-08-18 09:22:26  本文已影响人 

曹禺剧本读后感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我最早接触到的曹禺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雷雨》节选,印象中那段的主要剧情是鲁侍萍与周朴园再见时的交谈,当时并没有觉得曹禺先生的文字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在看完老师播放的电影《雷雨》后深觉故事剧情的狗血。

之所以在最近读曹禺先生的剧作,也只是因为想到现代文学老师强调过曹禺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而且我的书架上刚好有这本书,就顺手拿下来开始读了。

我现在很感谢前几天我的“顺手”,让我读到了这么精彩的剧本。曹禺先生对于人物的塑造与刻画令我十分惊叹,那一一个个人物就真的像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展现着他们的嬉笑怒骂与生活的苦辣心酸,没有一点捏造的感觉。更不谈那无比细致的场景描绘与恰到好处的氛围渲染,说是在书里面看电影,也是毫不为过的。

这次对《雷雨》的完整阅读基本改变了我先前对它的认知,剧情的巧合与波折的确是它的一个特点,但在我眼中,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物的刻画。第一幕开始不久,鲁贵的贪婪、自私、自负等性格特点都被很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而四凤的单纯在此时也有所展现。但这个时候分明是没有太多剧情的,曹禺先生仅凭短短的对话就将人物性格特点展示了出来,我以为这样的水平是很需要文字功底的——毕竟我自己尝试写过的小说里面的对话都十分平淡,完全找不到主人,非得说明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不然读起来就会感觉难以分辨。

《雷雨》里面最“另类”的角色非周冲莫属,他就是这个阴沉而压抑的环境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每次当周冲出场,都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氛围松快了许多,让人有了喘息的余地。这点也是很让我惊叹的,在整体阴沉沉的环境中要塑造一个阳光、活泼、善良、进步的角色而不显诡异的力度也不好把握。太夸张就会破坏戏剧整体协调之感,太隐晦又很难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周冲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布满云翳的天空中丝丝透出的阳光,并不强大,但切实地带来了光明。

之所以没有说四凤是周冲那样的角色,是因为她也被悲惨的命运裹挟,不知不觉深陷绝望的泥潭,在精神世界遭到毁灭性打击后,最终走向了诅咒般的死亡——“那天上的雷劈了我”。虽然她单纯善良,但因为没有周冲那样的地位,所以她也不能成为带来光亮的阳光,只能成为被压抑以至于熄灭的萤火。二人最后的结局虽有雷同,但活着的经历,是大有不同的。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角色就是周繁漪。她是被这个家庭彻底毁掉的一个人,不伦恋情曾给她带来见不得光的美好回忆,当对方抛弃甚至羞辱她时,她逐渐失去了自尊和勇气,她开始退步,开始哀求,甚至提出不介意三个人一起生活——如果说她曾经是为了爱情不顾世俗,追求幸福,那她现在这般模样哪里看得出来一点当时的勇气?我的一个朋友曾这样评价过周繁漪:“就像一团火不断被抽走柴薪,在噼里啪啦声中熄灭......”

我对周萍并没有什么好感,他在言语中对四凤和繁漪都曾表露过厌烦和轻视,他是一个很自私而且软弱的人,我并不认为选择他的女性是被他本身所吸引,只是刚好他的地位和身份很合适——起码我没有看出来他是一个值得共度余生的人。

读完《雷雨》,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惊——命运竟可以如此弄人;但读完《日出》时,我更强烈的感受是难过。并不是浓烈的悲伤,只是感到可惜和无力。

《日出》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层社会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时间跨度并不大,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似乎只是看着一个一个人堕落着,被抛弃着,留在了日出之前。

顾四奶奶是我觉得这部剧本中写得最活灵活现的角色,她的做作、庸俗、好面子、浅薄等特点,都展现得很充分。她很富有,却并不精明,包养了一个男人胡四,却被胡四牵着鼻子走;虽然余钱很多,却一股脑交给银行经理潘月亭规划,毫无自己的主见。

陈白露是让我感觉比较惋惜的一个角色,她保持着善良,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小东西”;也有自己的思考,面对方达生的一番“洗脑式”劝告时,依旧保持清醒。但是她还是输给了自己的欲望,靠着年龄足以当她父辈的潘月亭的供养度日,甚至依然债台高筑。

潘月亭是很典型的无情的资本家,苛扣工人工资、欺骗消费者,都只为了他信心满满的一场“赌博”——赌赢了,大赚一笔;赌输了,失去一切。

另外还有靠卖身供养一家人的妓女翠喜;被父母抛弃、被迫卖身的“小东西”;卑鄙而野心勃勃的李石清;始终未出场却在背后操控一切的金三.....

故事的最后,即将日出,剧本中多次提及的一段诗似乎早已给出了对结局的暗示——“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来到《原野》。《原野》最大的亮点是它的环境描写和氛围渲染,我对于这部剧本里的人物都不大有好感——焦大星被强势的父母管护得太好,十分软弱,后面也丢掉了自己的尊严;金子太妖艳,甚至有些放荡,虽然她最后选择誓死追随仇虎,我却感觉她的情感转变有些突兀,随心所欲确实是她的作风,她也确实对这个家庭积怨已久,但就这样坚定地为一个多年未见的“老相好”奉献一生,在我看来是有些突兀的;焦母是个十分聪明但也十分狠毒的瞎子,她只为自己的儿子、孙子谋利益,旁人似乎都为她所不喜;仇虎也是个可怜人,虽然如愿复仇,最后却被内心的愧疚折磨到癫狂然后死去。

在这部剧本中我倒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譬如金子对焦大星提出的问题: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其他精彩的内容也不少,大家可以自己去探索一下。

《北京人》是这四部剧本中,唯一一部让我读出了共鸣的感觉的。故事中长媳的明嘲暗讽、斤斤计较,祖父曾皓的古板、自私、自我同情以及几乎已经成为本能的道德绑架,都是我在身边人的身上看见的特质。这样的人讨厌吗?当然讨厌。但是转念一想,长媳虽然讨人厌,却是她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在知道丈夫曾文清心系他人的情况下,她也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吧。曾皓确实古板,但是他几十年的习惯,要改变又谈何容易?加上年事已高,他似乎只有依赖于小辈才能度日,于是为了自己的存活,他摆架子,给他人施压,或者表现自己的可怜,博人同情——确实自私,但他还有别的办法吗?当人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确实容易变得极端,于是他的自私就被放大——每个人都有私心,他自然也不例外。

这部剧本中,我觉得最难的角色之一是曾皓的侄女愫方。她父母双亡,只能寄人篱下,看着长媳曾思懿的脸色过日子;虽然和曾文清两情相悦,但因为种种压力,最后也只是分离;在曾家她只能选择伺候曾皓,像一个保姆一样周到地照顾着曾皓。她和曾皓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曾皓需要愫方照顾,另一方面愫方也需要曾皓的认可,虽然相互需要,但不同于愫方的善良,曾皓是个很自私的人,所以他会在言语上对愫方进行施压——他会自我贬低、自我同情,看似是在说自己唠叨、不讨人喜欢、无依无靠,实则句句是为了让愫方产生愧疚和怜悯,从而更加心甘情愿地照顾他。

曾瑞贞和曾霆更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对“悲剧夫妻”,二人十五六岁就结为夫妻,此后虽共处几年,感情却毫无增长,只是在死气沉沉的家中挨过缓慢流逝的岁月。更加悲惨的是——曾瑞贞怀孕了,但是一个过得不幸福的孩子怎么会忍心再生出一个极大概率会遭遇和她同样不幸的小孩子呢?但也许正是这个孩子的到来让曾瑞贞有了逃离的勇气,她选择了离开,让自己离开这个家庭,也让那个未出世的小孩永远离开。

袁氏父女是这部剧本里为数不多的“活气”,袁父是个人类学家,“北京人”是他的研究重点之一;他的女儿十分活泼开朗,以至于曾霆被她吸引,也彻底打消了瑞贞生下孩子的想法。如果没有他们,愫方和瑞贞最后可能也不会顺利离开,毕竟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

故事的最后,有人留在了这个家庭,有人留在了这个季节,也有人与它告别,从此远走高飞,奔向新的未来。

整体来说,四部剧本都很精彩,语言和情节都很出色,思想内涵也很丰富,能够领悟的智慧也绝不是单一的。就我个人来说,在《雷雨》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在《日出》中我看到了欲望的恐怖,在《原野》中我看到不违心的必要,在《北京人》中我看到了个人的力量。

我说得虽然很多,却没有很完整地表达自己阅读时的感受。有些奇妙的体验,还得自己亲自读了,才能了悟。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围城》读后感:城外人看不透,城内人逃不出
  • 下一篇:《青春之歌》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