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郑国渠:穿越千年的水利传奇

2025-11-19 09:31:19  本文已影响人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郑国渠:穿越千年的水利传奇
 

文 │风羽

《资治通鉴》卷六秦记一记载:

韩欲废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注填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关中由是益富饶。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七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作为秦国的东邻,韩国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特别是宜阳、上党等资源丰富、地域广阔的郡县,相继被秦国攻取。韩国面临着随时被吞并的危机,朝野上下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瞄准秦国关中地区的盐碱地和旱田一两大短板,想到了“疲秦”之策,派遣郑国作为间谍,游说秦国修建水利,从仲山起,开凿一条引泾水、沿北山东注洛河的灌溉渠,企图以此削弱秦国的国力。

在郑国修渠的过程中,韩国的阴谋逐渐被秦国人察觉,引发了秦人的愤怒。秦国宗室大臣纷纷上书秦王,要求将包括郑国在内的所有外国客卿驱逐出境。这一事件最终在楚国客卿李斯的《谏逐客书》的劝谏下,秦王政收回了逐客令。

面对生死关头,郑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向秦王政坦承了自己的间谍身份,但同时强调,郑国渠一旦建成,将对秦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利益。秦王政听后,认为郑国所言有理,决定继续修建郑国渠,并任命郑国为主持工程。

郑国渠以泾水为源,由于泾水含有大量泥沙,灌溉时既可补充作物需水,又补充养分,改良了灌区内的盐碱地,使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这条水渠引淤浊而有肥效的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的收成高达六斛四斗,秦国的关中一带因此更加富裕起来。

开渠放水的那一天,秦王政深感敬意,亲自为渠命名为“郑国渠”,以表彰郑国的贡献。郑国渠不但未能起到“疲秦”的初衷,反而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这让本来强大的秦国如虎添翼,更加速了秦国灭亡六国的步伐。郑国渠建成6年后,秦国灭韩国。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

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中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堪称蕴藏丰富的中国水利断代史博物馆,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6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重温这条穿越千年的水利传奇,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一、危与机相互依存

郑国渠的修建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困境或阴谋,也有可能通过智慧和努力将其转化为发展的机遇。秦国没有因为韩国的计谋而止步,反而借此机会大兴水利,最终造福了民众,也壮大了自己。

二、水利是兴邦之基

郑国渠的成功证明了水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水利就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国家繁荣的基石。郑国渠的修建不仅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条件,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

三、开放与包容并蓄

秦国在面对郑国的建议时,没有因为其是敌国间谍而一口回绝,而是选择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认真考虑并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传承而赞叹!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耆绅政治》读书札记(8000字)
  • 下一篇:《大学》读书笔记: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