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断舍离》读后感

2025-07-20 09:36:50  本文已影响人 

《断舍离》读后感
今天参加了图书馆组织的读书会,阅读的书是《断舍离》。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舍弃一些东西。“脱离内心的执念,让人生更加轻盈地前行。”这也是书封底上的一句话。

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人只能读到一些浅显的技巧,却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心法。读书会开始时,每个人都先朗读了书中的几句话。当轮到一个小女孩读的时候,因为她认字还不多,有些当这个字她不太会读,便有些纠结,导致读得有些磕磕绊绊。这时,主讲老师说了一句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话:“不要执着于你没有做好的地方,而要继续读下去。没有人会注意到的。”

这句话让我想起以前妈妈也曾经对我说过类似的话。以前在大家面前表演时,我总是感到很尴尬,害怕自己说错台词,所以常常选择不去尝试。但妈妈告诉我,大家并不知道你的台词是什么,就算你说错了,也没有人会发现。

《断舍离》中有一个词可以很好地诠释其本质,那就是“出”。用比喻来说,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让一切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许多人看完《断舍离》后,以为只要把家里的杂物丢掉就算做到了断舍离。但其实,断舍离不仅仅是处理杂物、扔掉废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在封闭的生活中重新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在《断舍离》的第一章“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中,我发现自己正是书中所描述的典型类型。书里提到,这类人总是喜欢收集和珍藏许多现在已经用不到的旧物,比如小心翼翼地保存以前的相册、奖杯、奖牌,以及带有过往回忆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他们往往沉浸在过去的美好时光里,不愿意直面现实和当下。这种类型其实也和逃避现实有关,这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每次回家,打开房间的抽屉,里面总是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和明信片。自从把它们从商店买回来后,几乎再也没有用过,只是在偶尔收拾东西时看到,然后又把它们堆到更深的角落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选择取舍的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决定要留下什么、舍弃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听从他人的意见。

要遵从自己的“自我轴”,而不是“物质轴”。举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吃饭的时候,明明已经吃饱了,但看到餐桌上还剩下一些饭菜,就觉得好像可以再吃完,于是又吃了最后几口。结果肚子胀得难受,日复一日,体重也随之不断上涨。这就是以物质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做主,要直面内心,然后开始行动。

书中还列举了两种断舍离:一种是观念上的断舍离,另一种是杂物上的断舍离,并且还给出了五种收纳指南。观念上的断舍离,首先要认清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在停止自我否定中讲到,摆脱自罚性的思维倾向。要明白,造成混乱局面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接纳自己,放下完美主义,你便可以走得更好。正如开头主讲人对那位小妹妹说的,不要专注于自己的不完美,往前走,没有人会发现。

在物质上的断舍离中,有以下几个步骤:

step1拿出杂物,进行俯瞰。

将所有的杂物放在水平的位置,然后进行俯瞰,你可以看到你究竟有多少杂物。不要从大块头开始,要从小块头单位小的着手。单位越小,你便有越多的正向反馈,便可以持续下去。

step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step3以自我时间为基础判断,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例如,在居住空间中,80%的东西其实你日常都用不到,你日常使用的只占了20%。自我轴和时间轴是断舍离最核心的部分。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物品,自己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变化,要清晰的认识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时间轴就是现在。我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因为焦虑未来而变得匆忙。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根本不用担心会缺少什么。

step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反过来说,就是要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处理掉。当你把这些东西处理掉后,内心会变得更加舒畅。在看到某个物品的第一瞬间,就要做出决定。因为你看得越久,越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顾虑,比如“万一以后还会用到呢?”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计算方法:你可以用这些杂物所占的面积乘以你的房租,再计算你储存了它多久,最后衡量一下这些杂物是否值得你为它们付出的这些成本。这样,你会更加坚定地把杂物处理掉。

step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收纳最好在杂物处理完之后进行。当你已经整理到这个阶段,家里留下的东西质量也相对较高,空间会显得更加宽敞,呼吸也会更加顺畅。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进入收纳环节。书中提到了一个“7-5-1收纳法则”。对于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比如关上门的橱柜,我们可以把里面的东西放到70%,剩下的30%留作空间。就像水墨画中需要留白一样,人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空白,让自己有喘息的空间。

而对于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比如带玻璃门的橱柜,里面的东西最好只放到五成左右。这样做不仅美观,还能有效地整理物品。对于展示性的收纳空间,比如书桌或展示柜,只需要摆放占空间10%的物品,这样整体会显得更加美观,空间感也会更强。

有人可能认为没有把空间百分之百利用起来有些浪费,但其实我们日常真正需要的物品并不多。各个空间适当留白,才能营造出美感,也为自己留出更多余地。

“1 out 1 in”法则。顾名思义,就是处理掉一个物品后,才能收纳一个新物品。买一个新东西,就要扔掉一个旧的,而且要坚持“先出后进”,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收纳指南的第五点是“自立、自由、自在”。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自立,指的是能立起来的东西都要立起来收纳;自由,是将物品分组、按套摆放,这样每个物品都有被使用的机会;自在,则是随心所欲地整理。例如,整理衣服时,不要把所有衣服都挤在一起,要留出空隙,这样心情也不会太压抑。生活中也要做到自立、自由、自在。

书中还针对居所的各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断舍离方法。比如,如何在衣柜中认清现状、选择取舍,再进行收纳整理,几乎把家中杂物最容易堆积的地方都详细列举了出来。这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生活指南。

在第三章"断舍离改变人生"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点负担;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随着家中的废物日益减少,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轻松。摆脱了那些过剩的执念,也能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回到家后,妈妈指挥我和弟弟开启了大扫除模式,打算让我们将断舍离运用到生活中。虽然书籍上的理论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但看着房间中各式各样的物品,内心还是舍不得。

比如床边那件陪伴了我很久的玩偶,妈妈说它已经太脏了,应该扔掉。但我却觉得它承载了我的许多故事,实在舍不得。

而在这件事上,弟弟和妈妈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收拾完自己房间的角角落落和各种柜子后,我发现自己最终选择断舍离的物品只有小小的一盒。我还是习惯将那些平时根本用不到的装饰性物品存起来,觉得它们太有纪念意义了。

总不能一次性把房间清空吧,还是慢慢来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跑多远才能回到家》-徐则臣著-读后感
  • 下一篇:《晚熟的人》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