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晚熟的人》读后感

2025-07-20 09:38:21  本文已影响人 

《晚熟的人》读后感


因为孩子的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一直觉得我们家这么好的两个孩子,为什么我们家长一定要追求完美呢。我不想对孩子成绩论,也不想让我的孩子童年不幸福。有时候想想为什么现在好多年轻人结婚后不生小孩,如果他自己的童年过的不是很幸福,那问什么让他的下一代继续不幸福呢。所有的事情会或许都是因果吧,或许是对我自己没有能力的一个说辞吧,总感觉现在的父母太功利,我们的虚伪、贪婪,更多是的是不是我们父母太要面子。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值得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独特的绽放方式。难道按照我们的方式发展就一定会好吗。我们父母往往允许自己不如别人,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大部分时候都是成绩论。未来的发展,我们自己何去何从都是未知数,我么有又由何理由去要求孩子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他”呢。我们把四五十个孩子放在同一个教室,用同一个方式去评价,这个本来就是合理的吗。在这种体制下,我么父母是不是要好好思考一下,把家已经当成第二课堂。试想,如果我们每天单位是工作,回家还是一直的工作,这样绝的自己快乐吗。我们父母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真的做到了吗,成长是有差距的,同样的知识,有些孩子接受起来,或许需要一节课,有些孩子或许需要五节课,有些孩子或许只有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才能理解。刚好最近看了晚熟的人,对生命,成长或许又多了一点点的理解吧。


莫言的《晚熟的人》并非单纯探讨成长时序的差异,而是以12个短篇构建了一幅中国乡土社会在时代洪流中裂变的精神图谱。书中“晚熟”这一核心意象,既是对个体生命节奏的尊重,也是对功利主义社会标准的无声反抗。结合文本与时代语境,可从以下维度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核:

一、晚熟的哲学:对抗异化的生存智慧

1. 反效率主义的生命观

   书中蒋二(蒋天下)的形象极具隐喻性:他在阶级斗争年代以“装傻”自保,改革开放后却凭借“晚熟”标签将莫言的名声转化为商业资源。这种“迟钝—觉醒—投机”的蜕变,揭露了所谓“晚熟”实则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生存策略。正如莫言所写:“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这种“滞后性”本质上是对标准化人生进程的消解,暗示生命自有其不可规训的节律。

2. 善良者的悲怆宿命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此句点明善良者在残酷现实中的困境:常林能以“特异功能”(隐喻权力暴力)伤害他人,柳卫东为自保不惜批斗亲祖父,而真正善良者如《火把与口哨》中的三婶,只能在绝望中燃尽生命。莫言撕开了“晚熟即福报”的温情面纱,揭示善良者往往成为时代齿轮下的牺牲品。

二、乡土记忆的复调叙事:历史褶皱中的个体伤痕

1. 双重声部的记忆重构 

   小说集采用“过去—现在”的双线叙事,形成记忆的辩证张力。例如《等待摩西》中,柳卫东青年时以爱情反抗封建婚姻,中年却抛弃患难妻子;而当失踪35年后归来,妻子马秀美竟以“幸福肥”的姿态接纳他。这种荒诞反差解构了线性历史观,展现个体在政治运动、经济浪潮中被反复碾压的创伤。

2. 声音荒原中的沉默者 

   莫言刻意让叙事者在当下场景中保持缄默:面对蒋二的投机、表弟的索求、“诗人金希普”的虚伪,“我”仅以“继续晚熟吧”“我不买”等短语回应。这种沉默既是知识分子的无力感,也构成对喧嚣时代的反讽——当谎言成为主流,真话只能退守内心。

三、时代镜像下的道德困境

1. 早熟者的精神夭亡

   常林作为“早熟”代表,在动荡年代凭借阶级成分肆意作恶,却在社会秩序重建后喝农药自杀,因为“他的时代结束了”。莫言借此批判畸形社会催生的投机人格:早熟者依附时代而活,终将被时代抛弃。

2. 消费主义对乡土伦理的侵蚀

   蒋二成立“晚熟文化公司”,将莫言故居改造为景点,甚至伪造“莫言旧居”牌匾。这种对文化符号的粗暴商品化,隐喻当代乡土社会在资本侵蚀下的精神溃败——当“晚熟”成为营销噱头,纯真已彻底死亡。

四、现代启示:在加速度时代守护“晚熟”的价值

1. 对抗精神内耗的良药 

   在“少年得志”被神化的当下,莫言以自身经历(30岁成名,60岁获诺奖)证明“厚积薄发”的力量。书中那句“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恰是对焦虑世代的清醒劝诫:真正的成熟是忠于自我节奏的定力。

2. 孤独者的精神救赎 

   晚熟者终将走向孤独,但这种孤独蕴含超越性。正如三婶用口哨声对抗荒野狼嚎,个体在绝境中发出的微弱声音,恰是对人性尊严的坚守。莫言暗示:当世界沉沦于即时利益,晚熟者的“不合时宜”恰是救赎之光。

结语:在未熟的青涩中孕育希望 

合上书本,晚熟者不是逃避成长的懦夫,而是拒绝被催熟的勇士。蒋二的堕落与三婶的殉道,早熟者的速朽与晚熟者的孤独,共同构成一部乡土中国的精神启示录。当莫言写下“大器晚成”四字时,他真正歌颂的,是在历史荒原上始终未泯的赤子之心——人生真正的凯旋,从不在起跑线的争抢中诞生,而在漫长跋涉后,灵魂终于认出自己的那一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断舍离》读后感
  • 下一篇:《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