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挑衅》读后感

2025-07-08 15:34:48  本文已影响人 

《挑衅》读后感


伊斯梅尔·卡达莱是阿尔巴尼亚的宝藏作家,他以一已之力扭转了他的民族在国际上的印象——阿尔巴尼亚族在奥斯曼帝国武力的胁迫下改变了民族宗教信仰,这个民族期待着出现新的民族英雄出现来扭转乾坤。20世纪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巴尼亚虽然宣布中立,但仍被意大利、奥匈帝国、法国等国家占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墨索里尼派遣10万意军占领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的好几篇小说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其中他所展现的阿尔巴尼亚人在战争中的卓越品质让人刮目相看。


《挑衅》这部小说的内容是两军对峙中,当然其中一方是阿尔巴尼亚军队,简称阿方,作者没有说明对方是哪国军队,简称异方吧。阿方和意方两军对垒,各自的哨所相距不过几百米,对方在做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圣诞节来临时,异方举办欢乐派对,还有异方国防部派来的爱国社团的成员,是一些漂亮的年轻女孩,其中一部分是女大学生,来和异方的士兵们一起庆祝节日。而阿方这边的战士们只有阅读亲人的来信或者回忆自己的幸福时光。就在当天夜里,异方突然发动了挑衅,打死了阿方的最高领导少校,中士弗雷德成为主管。过了两天,异方的一名士兵自称是护士,举着白旗说有个重伤员想送到阿方来请求救助,并搬出了“日内瓦公约”说阿方有医生,具备医疗援助的条件。几番争执,这名重伤员被卧送过来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名女伤员,医生给她做了手术。


原来圣诞夜挑衅的发生是因为异方内部人员因为发生对姑娘的争夺而发生内讧,两名士兵向阿方开枪,引起两军对垒。在混乱中其中一名死了,另一名坐着大车和一群姑娘离开了阵地。这名女伤员应该就是在这场混乱中受伤的——甚至很难说她是被异方还是被阿方的子弹打伤的。


当这名女伤员开始康复,异方喊话提出要求归还女伤员。于是弗雷德指挥士兵把她放在担架上,抬到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异方以为姑娘会跑向并拥抱他们,但哪想到她还躺在担架上。异方士兵对她吵嚷一番后全体撤退,没有把女伤员带走。于是阿方又把她抬回已方哨所,继续治疗。女伤员引起了阿方的一些士兵的注意,她那暧昧的微笑让部分士兵心乱如麻,但是弗雷德的强硬领导下,没有人对她有越轨之举。弗雷德根据异方的态度断定,这名女伤员很可能是一名妓女,她是异方士兵集体的玩物。这名女伤员在第二天早晨死了——被同伴抛弃后,羞愧、失望与恐惧混合的复杂心理加速了她的死亡。阿方在弗雷德的指挥下,把尸体归还给了异方。但十二小时后,异方发动了战争,这一次,阿方死亡19名士兵,异方死亡22名士兵。

在联合国官员那里,这场战争的原因被几名漫不经心的官员随意修改为:那名女伤员其实是一名记者,她被阿方杀死了,从而引起了一场战争。


事实上阿方是被异方要求救助女伤员,最后还被冠以阿方杀死了异方的女记者。阿方真的是有理说不清,好像他们受到的挑衅与冤屈是理所应当的。当一名官员拿出一张在阿方的阵亡士兵的照片时,所有人都被这张照片所震撼,在没有人为被冤枉的阿尔巴尼亚人伸张正义的情况下,这张照片用无声的语言控诉着阿尔巴尼亚人被冤枉的事实,因为这张照片让所有观者毛骨悚然,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远古的恐惧,其征兆隐隐约约来自久远的世纪和古老的人民——这句话暗示了15世纪那场奥斯曼帝国入侵阿尔巴尼亚,并改变其宗教信仰的悲剧,让后世的任何其他国家总是无理由地用蔑视、挑衅、欺压的态度对待阿尔巴尼亚人,好像他们命该如此。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改变历史,只有逆来顺受,那些缔造历史的人,给一个民族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国际上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提供了前提条件。


这个故事说明了残酷的事实是:如果别一个人被别人踩在脚下并丧失尊严,只要他没有给自己正名,那么别人在之后的日子里总是会理直气壮地把他当作一只可以随意践踏的狗。无论是异方还是联合国的官员,他们都在没有愧疚地践踏阿尔巴尼亚的尊严。直到作家伊斯梅尔出现,用清晰的文笔写明白了阿尔巴尼亚的苦难,这就是对那些蔑视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和组织的控诉,这种文学作品的力量无异于响亮的耳光。


这篇小说被作者伊斯梅尔命名为《挑衅》,就是他以一名阿尔巴尼亚人的态度和立场,来打响一场名誉保卫战。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少年曹操》读后感
  • 下一篇:《往里走,安顿自己》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