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孙方之老师的《照相》一文,倍感亲切,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文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不断更新的相机,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孙老师的人生轨迹,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掩卷之余,心中感慨万端。
文章以照片为线索,徐徐展开了一幅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个人生活画卷,从1971年的青涩初中毕业照,到1974年办拖拉机驾驶证的证件照;从参军后寄给家人的思念照,到与战友、亲人的合影;从在照相馆照的照片,到自己拥有相机后记录的珍贵瞬间……每张照片都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和情感,彰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让人深刻感受到照片背后的温暖和力量。
同时,文章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从依赖照相馆到拥有属于自己的相机,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再到如今手机照相功能的普及,相机的更新换代如同一条时间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孙老师在文中感慨,尽管手机照相功能日益强大,但始终无法替代相机,这让我联想到,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但有些传统的、经典的东西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令我动容的,是孙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在文学创作与摄影艺术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的坚守精神。这份"老而弥坚,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恰似一泓清泉,滋养着他艺术生命的常青树,也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今日的累累硕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自己的爱好,但孙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平时爱好写作与朗诵,但因为身体原因,有时想打退堂鼓。孙老师的文字,让我在迷茫中重拾勇气与信念。现在,我也想像孙老师那样,把对写作朗诵的热爱变成生活的动力。
虽然家人好友总劝我别太拼,要注意身体,我知道大家都在关心我,担心我身体吃不消,毕竟我的体质实在是有点弱了。对此我很感动,也提醒自己一定要量力而行。但我觉得,写作和朗诵就像我生命中的阳光,让我在身体不适时也能找到温暖和力量。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好的生活态度,正像孙老师用文字和摄影活出的那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