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下《大道》有点冲动购物的意思。购买之时正处在618购物节的中心,以技术省钱为一大*生活中的“小确幸”*的我,竟然没有顺手打开网购打个折。
当时带娃逛书店,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达成deal,准备给娃买一本少女贴纸书。看到《大道》的时候,忽然觉得,要不给自己也来一本书吧?何况还是“支持实体经济” [1] 。
没想到回到家之后随手打开,竟舍不得放下,最近早醒失眠严重缺觉的我,硬是靠着一口仙气没睡午觉,不知不觉读到了晚上。
掩卷不舍,心头涌起孔圣人传承数千年的三个字:“朝闻道”。故为此文。
以下行文中,标注的内容为《大道》的原文。
投资之大道:再论价值投资
关于价值投资,有一个看似非常矛盾的结果:价值投资者在市场上的比例一直不高;然而在市场上长期投资的领先者中,价值投资者的比例却异常突出。 这个客观的结果也许就在启示我们,价值投资或许更适合长期投资(或者称为投资长期)。
如果有这么一句话,可能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曾对巴菲特讲这是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然后他说,这正是他从格雷厄姆那儿学到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关注长期的人,相比关注短期的人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其实我也不愿意慢慢地变富,我只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快速变富而已。
无论如何,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是投资在教育上。
近年来我愈发感觉,人生也是一种投资。我们每个人手上的资本,就是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2] 。因此,生活和投资在很多方面同构并不稀奇(最近愈发感觉这是很自然的)。而相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独特人生(且似乎由于人的天性,几乎没有人愿意完全相信其他人的事实——这个独特就是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最好理由之一),投资市场的理论和历史数据更为丰富(且几乎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那么每个人都会完全相信),因此只要愿意学,在投资中或许也能学到一些人生道理。
人生之大道: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做对的事情*,大道最早(大三时)看到的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这是大道一生受益最大的一句话。
“聪明人也不免遭受过度自信带来的灾难。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方法,所以往往他们就在更艰难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芒格
大家一定要分清做错的事情和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犯错误的本质区别。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任何人都是会犯错的,包括巴菲特,但由于坚持不做错的事情,所以犯大错的概率低,很多年以后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还不明白的话,就请看看那些一直很聪明但老是不如意的人们这些年都在忙啥就明白了。
间奏——大道之押韵 :邵峰老师曾总结过国家实验室应有之文化——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当我们把这两句话摆在一起,会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
生活就像打高尔夫球,你可能会打出一些好球,也会打出一些糟糕的球,但无论结果如何,你始终都能享受过程。
花大量的时间,做大量的练习,从错误中学习……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我感觉问问题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没看过我都说过什么,虽然大家都说自己是来学习的。
一般人学习理解是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再想想芒格的反向思维,在当今时代,选择前所未有的丰富(想想10年、20年前我们手上的选择,再看看自己手机上的APP数量就很清楚了。回到引子,我买一本书,书都在手上了,我竟然还会本能想查一下手机是否有折扣,这样的“选择”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 [3] )——因此,在当下,认真想“不做什么”对我们这代人尤为重要。
家庭之大道
平等、无条件的爱、安全感
孩子的问题基本都是大人的问题。(所以孩子有多少问题,大人至少就有多少问题。然而很有意思——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的极大悲哀的是,也许是处于天性,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所以每个人永远都在指责他人——从家庭到国际政治概莫能外 [4] )。
我做公益但不喜欢做慈善这个说法,甚至不觉得自己是慈善的。个人觉得公益和慈善是有区别的。公益感觉自己身在其中,慈善则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我有做公益的需求,希望自己和后代可以生活在更好的环境里。
试论大师分享之逻辑
我只是在这里分享我的体会,从来没打算跟不认识的人讨论什么。……网络环境很复杂,我都是个在过下半辈子的人了,屏蔽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很重要!
芒格也曾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我仅试着从自己的理解看大师的(非营利性)分享:也许分享并不是为了把观点传给谁,更不是为了帮助谁;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正如教是最好的学。 分享是倒逼思考、提炼观点的过程,更能通过不同场景的反复应用,把相应的观点融会贯通,谨记在心。更何况,“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因此在分享上也要有一颗平常心,更需要(或者说事实上唯一能做的是)以我为主,重在自己是否能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另一个分享的理由则如 Ray Dalio 近年来的部分著作中所提到的:他的生命已经渐入尾声,此时,大师已经到了下一个人生阶段——不再以自己的成功作为最高的人生目标,而是更愿意帮助其他人和后代,让其他人(或者是人类文明整体)更加成功。
“朝闻道”之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我们读《大道》(或是各种广义上的“自助 self-help”书籍,当然,我觉得把《大道》归入自助书籍可能不太妥当,笑),往往都不只是为了“闻道” [5] ,总有着一些现实目的。
那么,就让我们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吧!我想,虽然大道明确说只是分享,没有对他人的任何期望 [6] 。但是,小到我们自己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大到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份子,也许我们能从书中学到一招半式,或许自己施展的时候动作还会走样变形。但在这个人类文明动荡不休的时刻 [7] ,作为平常人,我们该做或者能做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认真过自己的生活。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我想,这或许是每一个平常人对自己平常的人生的最大尊重。愿以大道此言与诸君共勉。
1. 至少我永远希望周围有书店和图书馆存在。当然,也许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心中有书,家里就可以。↩︎
2.更精确地说,是我们的注意力(attention)抑或是思考的问题。时间和注意力二者的区别在于,时间对每个人是**绝对**平等的——这里另有一个错误的隐喻:我们不能改变时间(所以我们做不了什么)。但注意力对每个人并不平等。而且,人可以通过调整(一个最经典的调整方法就是冥想)改变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甚至可以改变(提高)每天可用的注意力总量;此外,注意力完全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这或许是一个平常人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复利——思考的复利(人之为人**绝对平等**的复利)。↩︎
3.也许一个更好的想法是给自己几个简单的启发式(或者原则、SOP、checklist,叫什么都行——总之不要思考——珍贵的注意力尽量不要用在小事上)。比如我在用的一个启发式是:*平均小于1块/天*(这个数值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的开销(折旧)就不要再思考了,因为就算找到10个这样的情况,每个相当于一个月折旧,一年也就省下300大洋——刚好也就是1-2顿外食或者一件衣服——很显然并不那么重要。人类的普遍悲剧是,真正重要的选择(比如那瓦尔的big three;或者大的投资决策;或消费领域中国人常说的买房买车子女教育)往往没有花足够长的时间思考(如果思考价值是线性的,那么一天100块的折旧需要100倍的思考时间——反正我个人三十多年还没有哪次做到了这一点)。从日常生活来说,由于注意力的稀缺,`不做什么`(减少小决策消耗的能量)和`把事情做对`(认真做大决策)都非常重要。↩︎
4.这里的根本问题或许在于,指责往往创造负和。而教育和亲情则是最经典的正和——没有人会在过程中损失什么。↩︎
5.事实上自助书籍的一大作用也许是让人感觉良好——特别是卖得好的哪些,往往需要让读者感觉“学到了东西”——从作者角度的微观经济学来看,也许读者“感觉”学到了东西比真的学到了东西更重要。毕竟,真的在意是否学到东西,且真正用心学习他人(而非寻找自我认同)的人,往往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这个态度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好为人师易,真的帮到别人难,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则是难上加难。↩︎
7.短期有全球持续多年的地缘冲突,在写作修改本文的过程(2025年6月中下旬)中,以色列和伊朗甚至刚刚开启新一轮的冲突;中长期则有(中美)国际政治战略博弈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