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民师的呼唤》有感

2025-07-05 09:26:03  本文已影响人 

读《民师的呼唤》有感
     2025年7月4日中午12点19分,“微信民教群”里姜登云老师发出来署名为韩子君的一篇文章《民师的呼唤》,从署名落款看文章写于2024年4月24日晨,韩子君何须人?不得而知,单就其文章内容让人读后感触颇深,在此将个人感想拙笔成文,仅供同仁一睹,不代表任何观点,请勿对号入座。
     文章开头部分“祖国,亲爱的妈妈,您还记得我们的乳名吗?”这声泣血的呼唤,亮明此“呼唤”来自一个被时代遗忘的群体——民办教师。
     《民师的呼唤》以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这些曾经托起农村教育天空的人们,如今在历史的角落里发出微弱的呼喊,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一个特殊而伟大的群体。在共和国最困难的年代,他们用单薄的肩膀扛起了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重任。文章描绘的场景令人心碎:“马棚里,铁匠炉,私家的茅草屋”是他们的教室;“透风的门,纸糊的窗,泥搭的桌,漏雨的房”是他们的工作环境;“难以养家的薪水”是他们全部的报酬。正是这些人完成了“把一个文盲半文盲国家的帽子彻底的摘掉”的伟业。他们的付出与回报之间,横亘着令人窒息的不公。
     民办教师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悖论。他们是最底层的教育工作者,却承担着最基础的文化启蒙工作;他们是最贴近农村的知识分子,却享受不到知识分子的待遇;他们是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奠基人,却成为这座大厦建成后最先被遗忘的部分。文章中的控诉令人动容:“如今,您强大了,我们老了。却说我们无能,嫌我们没用。扔在角落里苟延残喘。”这种发展逻辑中的残酷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民办教师的遭遇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道德命题:一个民族应该如何对待那些为她的崛起做出牺牲的人们?文章中的民办教师们“不求海味山珍,只想讨口稀粥烂饭渡晚年”,这样卑微的愿望却“遭到无情的阻拦”。当那些曾经放飞了无数“燕子”的人们,自己却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失败。作者质问:“天理何在,妈心何安?”这声质问应当刺痛每一个有良知的心灵。
     民办教师的困境也暴露了制度性补偿机制的缺失。文章提到“多少志士为讨公道无情的蒙冤,有人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难闭双眼”,这种悲剧仍在继续。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有能力识别并回报那些曾经为她做出贡献的群体,而不是通过“贼臣逆子”的“欺上瞒下”来掩盖历史债务。民办教师问题的长期悬而未决,反映出我们在制度建设上的某种麻木与迟钝。
    《民师的呼唤》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更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处理与过去的关系?那些曾经为今天付出的人们,是否应当被记住和尊重?民办教师们“风烛残年”的身影,是对我们集体记忆的一次严峻考验。
读完这篇文章,我无法不思考:当我们谈论教育公平、乡村振兴时,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在农村教育最前线奋战一生的民办教师?当我们为今天的教育成就自豪时,是否意识到这些成就是建立在怎样的牺牲之上?民办教师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不仅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她如何对待那些最弱势的贡献者。
      文章最后,作者哀求道:“让我们离开您的那一刻没有遗憾,含笑九泉,行吗,妈妈?”这声哀求应当成为我们行动的号角。解决民办教师问题,不仅是对一个群体的补偿,更是对一个民族良知的救赎。那些曾经点亮农村教育星火的烛光,不应在黑暗中默默熄灭。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长日将尽》读后感人生最大陷阱
  • 下一篇:读《高敏感与高情商》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