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大地》读后感:土地在人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程中的不变性

2025-05-25 07:12:46  本文已影响人 

《大地》读后感:土地在人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程中的不变性

土地是人与社会的共同源泉。

《大地》是在中国生活近40余年的美国作家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对20世纪初中国农民王龙一生的叙述,展现了一个贫苦农民从一无所有到繁荣富裕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生活,婚姻状况,父子、爷孙关系,妻妾、兄弟、叔嫂妯娌之间的矛盾和纷争,儿子在青春期的躁动和逆反心理,老爷、少爷与奴仆丫鬟之间的关系,男人的情欲和底层沦为娼妓女子的无奈,以及对死亡的复杂情感等等犬牙交错。(看的是译本,至于消化英文原本,笔者英语水平有限,难以短时间内完成。)倘若在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作者,我一定猜不出这是一本由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农村的小说,甚至是说这本书只可能是由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写的。在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柳青的《创业史》和刘醒龙的《天行者》同样地道的乡土味,这不啻于一种震惊,更是一种敬仰——深切的感知拥有无穷的力量。

在读完这本书后,最先进入我脑海的一个命题便是:人与土地有什么关系?所以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土地是人生存的根基,尤其对于王龙以及众多中国农民而言,土地不仅仅是一片耕作的田地,更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赛珍珠在《大地》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土地作为农业社会一切生产活动的核心,以及它对王龙及其家族命运的深远影响。对王龙来说,土地不仅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梦想与希望,它是家族延续的支撑,也是所有生存可能的根本。小说开篇便揭示了王龙家族世代务农,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他们一生努力的方向。土地的“客观不变性”体现在它的物质属性上,无论个体情感如何波动,或社会环境如何变革,土地始终是提供粮食、保障生计的根本。无论是王龙的父辈,还是他自己,几乎一生都与土地紧密相连,土地既是他们的财富,也是家族历史的象征。通过赛珍珠对土地耕作的细腻描写,读者看到王龙对土地深厚的依赖,它不仅为他提供了生存保障,更是他“存在”的条件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加剧,土地的物质性属性虽然未曾改变,但它所能带来的生产效益却日渐衰退。曾经肥沃的土地渐渐变得贫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为农民提供丰厚的回报。对于王龙而言,土地的贫瘠不仅是生存上的挑战,更成为了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他开始产生短暂离开土地的想法去往南方,试图去感受“如果失去了土地会怎样”。失去土地是不安的,是无法改变当前贫苦生活的,这种再次否定便重新肯定了土地于王龙的不可或缺。尽管存在“主观之变化”,土地依然保持着它“客观不变”的根本属性,它依旧是生存的基础,是无法割舍的存在。物质上,土地仍然决定着生死存亡的关键。

曾几何时,土地是家族的财富和希望的象征,承载着王龙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然而,当土地逐渐贫瘠、灾荒不断袭来时,王龙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依赖土地来解决生存问题。土地的贫瘠让他感到束手无策,曾经的“客观不变性”转化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尽管他始终没有完全否定土地作为根本的观念,但当他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南方时,这一决定便是对土地依赖的动摇与反思。在生存与土地之间的抉择中,选择生存成为了一种必然,即便土地依旧占据着绝对支配作用。毕竟,求生是所有生物、也包括人的本能。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角度看,土地的“客观不变性”还体现在它与社会地位和家族传承的紧密联系上。中国古代的农民通过耕种土地获取生存,土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地位与尊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土地不仅是生存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和家族长久繁荣的象征。土地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成为他们自我认同的基础。对于王龙而言,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家族尊严与个人尊严的支柱,是跨越阶级鸿沟的关键所在。

随着所处社会的不断发展,王龙的儿子们逐渐成长,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再绝对听从王龙这个大家长的命令。他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见识了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减弱,开始动摇王龙的信念。这一转变反映了土地在人们心目中的“主观恒变性”,揭示了土地在个体自我认同与否定中的复杂性。王龙的儿子们渐渐接触到与王龙原先所接触的世界不同的外部环境,受教育后,他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王龙固守传统、对土地的深厚依赖,儿子们逐渐质疑土地的绝对性,认为它并非一切的根源。他们的思想转变正是“主观恒变性”的体现。虽然土地在物质层面仍具“客观不变性”,但在精神和价值层面,它却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面对贫瘠的土地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王龙的儿子们逐渐认识到,土地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社会的局限性愈加显现,尤其在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土地的生产效能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王龙的儿子们接触到现代教育和新型产业,开始看到不同于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通过商业、知识、技术等途径,他们逐渐意识到,依赖土地的生活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土地的价值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这一转变在王龙的长子身上尤为明显,他逐渐发现,土地的贫瘠使得家庭陷入困境,单纯依赖土地已无法维持家庭的稳定与繁荣。他渴望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和商业模式来改变家庭的命运,而不是继续依赖那片看天吃饭的土地。对他来说,土地的价值已不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它在他心中的地位逐渐下滑,成为一种历史遗留的负担。王龙与儿子们的代际冲突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碰撞,它也反映了土地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否定。王龙代表了那个以土地为生命支撑的传统社会,而他的儿子们则代表着一个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新兴社会观念。在物质层面,土地依然是生存的根本;但在精神层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土地的意义却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大地》展现了土地在农民生活中的复杂角色,它既是生存的基础,又是个体自我肯定与否定的关键因素。土地的“客观不变性”体现在它作为物质存在的恒定性,它始终是农民生存的根基。然而,随着个体对社会结构与命运的觉醒,土地在人格与心理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恒变性”。从对土地的无条件依赖,到对土地的怀疑,再到重新审视(而非无条件认可,从王龙及其儿子们两代人来看),这一转变深刻揭示了土地作为社会结构和阶级差异的象征,如何深刻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与道德选择。王龙在土地上经历的自我肯定与否定,实际上是对个体在社会结构、历史背景和人性抉择中的复杂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既是生存的保障,也是矛盾和痛苦的源泉,它承载着人类情感的波动和命运的无奈,反映着土地对社会发展的被动适应。

行文至此,人对土地的看法必然同时夹杂着肯定与否定,这两者统一于社会对土地的必然改造,最后反馈于人这样一个闭环。然而,倘若社会与土地关系相反,社会被动的服从于土地的改造,由此产生的效应值得思考。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写作这回事》读后感:放手去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