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和妻子
如下,是《写作这回事》的读书摘要:
1、简历(回忆录部分):写作是什么
写作源于童年积累:金从小爱读恐怖故事和漫画,模仿写作是他天生的反应,而非刻意的选择。他小学的时候,还和上初中的哥哥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创立了《小报》,既负责撰写又负责印刷,小报的内容是家庭时事通讯和小镇新闻,卖给街坊邻居。
早期投稿屡败屡战:他贴着退稿信继续写,强调“拒绝是通向职业写作的必经之路”。在早期,他为着每一次收到手写的退稿信而大受鼓舞,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退稿中,他得出了自己的写作公式“第二稿 = 第一稿 – 10%”。即完成第一稿之后,在修改时有意识地删减约10%的内容,以让文字更加简练、清晰、有力。
《魔女嘉丽》诞生记:他一度将这部小说扔进垃圾桶,是妻子塔碧莎从垃圾中捡回、鼓励他继续完成,成就了他的第一部畅销小说。这部小说的精装本版权卖给出版社的价钱是四十万美元。他听到的时候,差点跌倒在地。这部小说是在他在学校任教的空隙完成的,那时候他一年的工资还不到1万美元。也因这部小说的成功,他可以辞去教职的工作,成为职业作家。
2、写作工具箱:写作的基本功
在这个部分,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给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之谈。
语法要扎实:不必故作复杂,简单、清晰是最有力的写作风格。
少用副词:尤其在描述动作和对话时,比如不要说:“他说道,愤怒地”,而是通过上下文让读者自己体会情绪。
主动语态优于被动语态:表达更直接,信息传达更快。
词汇不要故意复杂化:用你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词,往往是最准确的。
💬 斯蒂芬·金说:“写作不是摆弄词语的把戏,而是与读者之间的心灵传达。”
3、论写作(On Writing):如何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这个这本书的正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对于很多读者关心的怎么成为一个好的作家进行了自己经验的总结。
每天写作,固定时间:不要等灵感,而是像“刷牙一样”形成习惯。
读书就是作家呼吸:金建议每年读70–80本书,“如果没时间读,就没资格写”。
第一稿写给自己,第二稿写给读者:第一稿是自由发挥;第二稿是删减、重组,让内容更精炼。
杀掉你心爱的句子(“Kill your darlings”):你可能喜欢某段描写,但若不服务整体结构,要敢于删掉。
此外,书的附记部分讲述了1999年的车祸几乎让他丧命。他伤重卧床,却在恢复中重新开始写作本书。写作成为他重新连接生命的方式,也是他表达对生活的坚持。对于斯蒂芬·金,“写作救了我,它不只是职业,是我的命。”
三、我的读后反思和应用
我想,对于某些职业,如作家,想要成功,要面对的考验和拒绝可能比其他职业更多一些。但对于真的有热爱的人,像斯蒂芬·金,那些拒绝和考验什么时候都阻挡不了他。最后,化成了他诙谐地玩笑话罢了。他幼时家里经济很困难,随着妈妈到处搬家,他喜欢写科幻的故事,从是个孩子他就开始投稿;投稿被拒绝又怎么样,他把退稿信贴起来,收到手写的退稿信也很开心;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没钱,他去纺织厂打工,去洗衣房打工,在那样的条件下,他还在写作;毕业了就成家,成家了有孩子,他找了份稳定的教师工作,就工作之余写作,直到第一部作品的成功终于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情况,他也可以把爱好变成事业...这不仅是个作家的故事,也是关于热爱的生活描绘。
斯蒂芬·金也是懂得生活的人。他并没有因为对于写作的热爱,而丢掉生活里和人的相处。他说妻子是他的第一读者,也是最好的朋友。他多次讲到幼时妈妈对他的鼓励和成年后妈妈的一些故事。他讲到哥哥和他的家庭。他有三个孩子,他像所有的父母一样爱他的孩子们。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作家朋友们,他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喝啤酒,唱歌。除了成就,也是这些和人的关系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和值得留恋。
年轻时候的斯蒂芬·金和家人们
最后,借用斯蒂芬·金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但是,如果你觉得需要某种许可才可以这么畅快地读书写作,我在此衷心赋予你这种权力,放手去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