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二次成长》读书笔记

2025-05-05 09:17:54  本文已影响人 

《二次成长》读书笔记


《二次成长》这本书主要讲述从出生到18岁成人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变化过程——在1岁之前会产生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1-3岁出现分裂感、羞耻感;4-5岁会发展自尊、内疚感等等;按照不同时间阶段一一分析这些感觉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了对应的修复方法。我们可以再一次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就像作者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我们心理和精神世界极强的可塑性,二次成长是对已经定型的人格重塑的过程
一、早年印记(1岁之前)
1.存在感
“存在感,是一种自我能够被看到、被察觉、被感知以及被回应的内心状态”,即“你不需要额外做什么,你的存在就能够被注意到”。存在感分为“有条件的存在感”(比如因学习好而受到关注)和“无条件的存在感”。
婴儿通过哭闹向外传递信号,发出信号后会等待来自外界的回应,回应方式将决定我们获得怎样的存在感。
修补方法:出生证明、访谈提问。
2.分裂感
分裂感在是一种在“好”和“坏”同时存在的时候,个体无法融合和整合的一种状态。当我们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周遭的人和事,比如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就会产生分裂感。还有一种分裂感是,当我们需要做一个决定时,脑子里常常有两个声音在打架。
心理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幻想(我脑补是通过幻想满足内心需求),如果幻想和实际不一样,就产生分裂感。比如只要做了朋友,就“不应该”发生背叛的事情。
修补方法:找出自己哪里不完整(最不能接受的3个“不应该时刻”);和父母或亲人访谈,进行模拟和重新学习。
3.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健康的自恋。它是这样一种状态:(1)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2)有一些自己的规则;(3)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可以依靠规则来应对。最主要是自己喜欢和认同这种存在的状态。
不健康的自恋:(1)没有存在感;(2)依赖别人的规则帮自己来做判断、做决定。比如在学校里,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在工作中,老板是绝对的权威;在感情中,伴侣是绝对的权威;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自己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3)和上一条完全相反的,比如老师、老板和伴侣都是你的工具人,你无所谓他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只需要实现你的目标就可以了。(4)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慌张、迷茫,或者不去承担任何责任。
“自恋”来自“他恋”,有了他恋,自己才知道自己的位置。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就是和亲近的人。经典常见的四种模式,分别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冷漠型依恋。
“月亮绕地球”保护法,是指妈妈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要时刻围绕婴儿转,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要围绕妈妈转。
修复方法:安全感自检手册
4.信任感
人如果感受到了存在感,得到了无条件的安全感,就会对自己产生了信任。“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和自己没有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信任感其实就是由存在感、完整感、安全感组成的,可以像拼图一样,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找到组成信任感的方式。
修复方法:信任拼图找回信任感的方式,就是将存在感、完整感和安全感这三块拼图找到,将它们拼在一起。
二、初现自我轮廓(1-3岁)
1.探索欲
探索欲的初现,就是自我形成的开始。羞耻感一旦产生,探索欲就会逐渐萎缩,同时开始滋生恐惧。父母的行动决定了儿童的探索欲:
(1)父母是后盾,比如父母会鼓励孩子探索,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教训他,这时孩子会有充盈的安全感,孩子探索欲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2)父母是阻碍,父母给孩子很多规矩,比如孩子把屋子弄乱,就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
当父母是阻碍时,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习到的规则就是:让父母心情好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让父母不开心或者生气的事就是不可以做的事。后续长大了,就会形成“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才是对的事、应该的事,反之就是不应该的事、应该自我谴责的事”。
修复方法:选取1-3岁时和现在的轮廓,绘制自我轮廓图。
2.羞耻感
“羞耻暗示的是害怕被羞辱”。健康的羞耻感:羞耻感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不健康的羞耻感:羞耻感的对象是“人”,却不是“事——健康的羞耻感触发的是我们的良知,不健康的羞耻感触发的是我们的内在批评家,而这个批评家时常伪装成良知。
羞耻感的本质是被外界的眼光和评价所刺激,当你处在亲近的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时,羞耻感便无处可逃了。
修复方法:日光浴——羞耻感喜欢黑暗,而黑暗会让羞耻感发酵,变成对自我的攻击,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引导羞耻感来到阳光下,才能停止自我攻击,实现对自我的接纳。
(1)确定羞耻感事件;(2)选择日光浴:尝试用文字的方式、语音的方式、隔空对话等方式把羞耻事件写下来;(3)对自己写下羞耻事件进行感谢,说清楚认可的地方,结束仪式。
3.自我怀疑
自我怀疑其实是“被人怀疑”后的产物,将他人的评价内化了。内化是指将自己所认同的外在的新思想或新观念,和自己原有的信念结合在一起,再次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并成为我们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比如自己做了一件被固定价值观的社会所不认可的错事,比如有的小孩害怕和人说话,家长指责孩子时,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地想:对呀,为什么别人不害怕呢?是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问题?
克服自我怀疑,先要重新认识它的本质:当你再自我怀疑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这不是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对自我的持续否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声音。能分清有两种声音在干扰自己做决定,自我怀疑的力量就不会持续保持强大
修复方法:(1)表达怀疑;(2)中断仪式;(3)表达对怀疑的怀疑。
4.没有主见
我们的主见是从上厕所开始的,如厕和自主性的联系体现在主动还是被动如厕的区分上,因为你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时表现出来的特质,和你在做一件小事时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有非常高度的相似性的。。
“主动如厕”体现在(1)你认可这是一个每天都会固定产生的合理需求,(2)你有合理程度的意愿为这个日常需求分配合理的时间。
“被动如厕”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或者感受过“上厕所”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被关注和满足的需求,你可能不认可这种需求,认为它很麻烦、很讨厌、很让人嫌弃,不会主动满足这个需求。
孩子会吸收父母给出的各种信息,“读出”父母对自己各种行为的情绪反应,作为自己做事的判断标准。调节能力的出现催生了自我效能感——一种对自己有能力控制挑战和获得目标的一种感觉。
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的鼻祖,自信是对自己整个人的态度,而这个稳固的态度最开始就是从做每一件事时给自己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而来的。比如一次成功的如厕训练、一次成功的情绪调节,都能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越早体验的自我效能感,就越能深深地扎在我们心底,并成为我们内在的自信。
修复方法:(1)允许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殊需求;(2)建立自己的“安全岛”,可以说信任的人或喜欢的东西或某种信念;(3)不要伤害自己身体;(4)给自己选择,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成功。
三、建立自我价值(4-5岁)
1.自尊
忽高忽低的自尊状态也是全或无的自尊模式,都是由无助模式带来的自卑感引发的。自尊并非越高越好,当我们努力为自己赚取各种光鲜的标签,拼命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防被别人看不起时,我们的自尊就会越来越脆弱。过低的自尊又让人不敢去做新的尝试,因为不相信自己会成功。
真正的自尊是可以看到自我的,是无论外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都相对稳定的。比如你是学生,见到专业里的一位“大神”;或者你已经工作,面对崭露锋芒的同事,你可能会羡慕、钦佩、受到鼓舞,当然你可能也觉得和你毫无关系,但你不会觉得自我因此而消失了。
条件依附型自尊: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或者老师等长辈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出的反馈有关,比如考试没考好,长辈给出了非常负面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就是学不好”等,这样一来,失败就迅速在孩子的心里建立了一种和低价值感相关的条件反射。相反,孩子考出好成绩,就一味地夸赞,“孩子真棒”“真聪明”,那么这两种巨大的反差就会在孩子心里形成这样一种模式——我的价值感和是否有好成绩是直接相关。
外在的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不能带来指导性的价值,反而让我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无助,因为“笨”或是“聪明”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我们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次失败,也不知道如何理解这次成功,同时更不知道下一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克服无助感,我们才能在充满挑战的生活中顺利前行。
“应该”指令会影响我们的自尊,比如“应该拼尽全力好好学习”、“应该与人为善”等,我们被“应该”的五指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做这些“应该”的事情,才能感受到自尊。
修复方法:自尊大洗牌——虚假的“应该”会对自己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对自尊是一种打压,有时候甚至是虐待。我们要把那些虚假的“应该”从众多的“应该”规则中筛选出来,逐个挑战和击破它们,保留那些真正重要。
2.内疚感
内疚感的产生代表自我冲突的产生,这种冲突会将我们的人格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仍旧是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儿童,一切都充满了确定性和尝试新事物的热情;而另一部分已经开始向成人转变,我们会不断地去确认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不是合适的。
当我们主动开始想要完成些什么的时候,就有了期待,如果没有完成目标,我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内疚感。
常常认为内疚感会促使我们改正行为,下次避免再发生让自己内疚的事情。但事实上,内疚感可能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不停地犯错的循环中,无法跳脱出来,原因在于“内疚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它夹杂着羞耻感、恐惧,还有伪装的良知。
(1)内疚感和羞耻感的关系。A、内疚感会试图冻住羞耻感的继续,并非把羞耻感打散了,让它消失了。如果冻住的是健康的羞耻感,就可能错失让良知出现的机会;如果冻住的是不健康的羞耻感,就进一步加重了我们的内在批评家,让它藏进内心更深的地方。B、内疚感还会夹杂着恐惧,这个恐惧也正是由羞耻感带来,但如果我们害怕的东西并未发生,它会反过来带来一种刺激的兴奋感。
(2)自我惩罚和报复。内疚感好比一个情绪的囚禁室,我们反复怪自己、反复赎罪、又反复给自己定罪,从而反复惩罚自己,就像是给自己宣判了无期徒刑。我们为了让自己快速地从内疚感的痛苦中脱离出来,可能会用另外一种痛苦来替代,比如情绪性进食,吃东西一方面是照料和关心的行为,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吃东西过量时,就是对我们自己进行的一种虐待。
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复杂情绪,可能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父母对于内疚感的处理方式有关。当我们初次经历内疚感的时候,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反应,将会变成之后我们看待内疚感的基本方式。
用惩罚自己来消除内疚感,是模仿自己曾经被对待的方式习得的。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攻击甚至可能会转化为报复,容易自我攻击的人,很有可能也会苛责别人,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接纳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不论对谁,都下意识地会使用惩罚的策略。
修复方法:剥洋葱——将内疚感比作一个洋葱,每个夹杂的情绪代表着洋葱的一层外皮,羞耻感、恐惧和自我惩罚,这三层外皮紧紧包裹着自我,让它避免暴露在外。(1)横向切开——找到所有情绪;(2)层层去掉;(3)重回土壤,对内疚感进行历史重塑。
3.责任感
真正克服内疚感的方式是做出承担责任的努力,没有谁的人生目标是“我就是要成为一个无法承担责任的甩锅或逃避之人”,如果表现出是,那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举个例子,小孩要玩具,父母不给买,孩子撒泼打滚。一种父母拗不过就妥协了;另一种父母是先让孩子发泄,再心平气和地沟通——第一个孩子在自己做了过分的事情之后,不仅没有承担任何代价,竟然还得到了奖励,没有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第二个孩子全程需要面对情绪、消化情绪,以及去理解自己为什么被拒绝,还有未来要如何再次应对这样的事件和情绪,这个过程就是学会承担责任的过程。
还有一种常见的父母应对方式是,对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孩子大声呵斥、恶语相向,试图吓唬孩子,让其断掉不切实际的念头。在这段情绪的发泄中,孩子可能产生了不被妈妈喜欢和爱的恐惧感,之后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就会把任何会导致这样情况的事情都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压抑所有情绪的人,会怎样呢?——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当孩子进入一种无助状态——我对现实是无能为力的,我只能依附于父母而存在,他们离开了,我什么都不是。这种状态下,人很难负责,负责需要至少我们是有一定自我能量的,一旦没有人可以让自己依赖,那么自己就无法产生能量。
心理独立指的是意志的独立性,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心理独立就是一种相信自己可以负责的能力。
缺乏心理独立性,好成绩和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一碰就碎,因为我们难免会陷入攀比中,或者是被动地陷入内卷之中。把经济独立作为目标,那么就变成了焦虑的温床,时刻处在不安和恐惧中。
修复方法:(1)区分是不愿意还是没能力;(2)意愿问题的解决,
如果存在意愿的问题,说明影响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原因藏得比较深,在我们的意识层面还没有真正看到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可以先逃避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3)能力问题的解决,“我想想办法”。
4.价值感
价值观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能力。
信任感→主见→价值感。只有当我们对生存的世界有最基础的信任感,我们才能够放心地和它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机会建立主见,主见的形成又会促使我们完成更多的任务和目标,从而体验到价值感。
反之,如果我们的信任感不足,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被这个世界无条件地爱着的,那么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无法形成自己的主见,总是会担心和别人关系的破裂,如履薄冰地生活。

无价值感形成的成长链条
(1)当信任感是主要问题时,就可以从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中找方向,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还有缺失的地方进行重点理解和解决。
(2)捷径。如果当下的心理状态是焦急的,就找链条中靠后的因素来进行解决,这样对我们的改变速度是最快的。
(3)从头开始。除了内疚感,比较靠前的还有分裂感和羞耻感,这些是解决起来需要更深入更有耐心的,可以借助专业咨询。
要警惕世俗价值观的非良性诱惑,我们需要钱,也可以在乎我们的外形,努力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要把这些就当成是自己价值感的全部。
修复方法:重塑价值感,(1)心理意识准备。价值感无法通过技巧或外在奖励获得,这是一个人生课题,有灵感时就关注下;(2)记录价值感闪现时刻;(3)注入价值感事件,价值感闪现时刻足够多,那么你会慢慢感受到自己价值感的轮廓。不要逼迫自己去做太过超出舒适圈的事情,将价值感事件才能和你本来的生活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不容易出现排异。
随着长大,孩子对自我的定位会逐渐趋向单一。如果之前建立了某种单一的标准就是好的的观念,而不是自己发展成的样子,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在确定自我的同时,又攻击自我,而且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分清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意识,能够找到完整看待自己的视角,这种完整感就会让你产生喜欢的感觉,因为喜欢的本质是接纳。
自我的边界:共同约束和惩戒,父母开始把控制权慢慢地从自己手中放出来,然后转到孩子的手中,这个阶段叫做“共同约束”,父母和孩子共享控制权。父母负责监督,孩子则享有自我调节的权利。凡事都给孩子一个商量的氛围,当他们感觉到公平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遵循父母的意愿。
修复方法:去掉人设。一旦某种人设变成了枷锁,当我们做出不符合这种人设的时候,会面临社交圈子中的人际压力。(1)区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2)重新认识多维度自我;(3)成为自己的理想父母。推荐大家在权威型和放任型中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平衡——你希望自己曾经得到怎样的对待,那么就开始试着按照那样的方式来重新对待自己。
2.行动
很多人都会倾向于在人前营造一种不在乎努力,甚至鄙视努力的形象,来自两种原因:(1)对于智商和天赋过高的追捧,认为它们是比努力和坚持更值得追求的特质;(2)很害怕即使努力了结果还是失败的挫败感和羞耻感。
拖延症的隐患就会爆发出来。这个隐患在成长阶段的表现可能是缺失两个重要的伙伴——兴趣伙伴和动物伙伴。
多维度的自我,就必然带来多维度的人生乐趣,兴趣伙伴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程度是最高的,他们是属于我们的,是一种终极的安全感伙伴——你有绝对的话语权,也有绝对的支配自由。真正的兴趣伙伴是可以让你跟自己有一个相处和对话的时间,给到你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掏空你、让你持续地逃避现实、让你上瘾无法自拔的消耗品。
儿童很容易和动物建立信任型依恋,进而转化为对儿童的情感支持,这样的关系还能伴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学会承担和照顾他人,慢慢地完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感知方式向更社会化的互动方式转变。
拖延症是:在预料结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推迟的一种行为。常见的原因有三:
(1)童年父母教养方式不健康,过于苛责的管教让你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等待一段时间满足原始需求的能力)大大下降,成人独立后会用拖延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缺失的即时满足感。
(2)怕失败。人都是善于自我欺骗的动物,明知自己能力有限,但是只要像鸵鸟一样把脑袋放在沙子里。
(3)全或无思维。一件事情除非认为自己可以完美完成,否则就不做,绝对不能忍受一件事情做出来的结果是有瑕疵的,是不够好的。
拖延到底是为了拖什么呢?就是为了拖住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出现——死亡的象征意义可能是你的焦虑、你的深层次的恐惧、你的羞耻感,也就是一切会让你产生精神上的濒死感、窒息感,但你不想面对的那些感受。
修复方法:活力重组,(1)发展一种兴趣成为你的伙伴;(2)发展一个有生命形态的伙伴;(3)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哪怕死亡离我们还很远。
3.胜任感
胜任感和归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怎么解释一件成功的事情或一件失败的事情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归因方式。
一个人的胜任感就是同时具备自知之明和全力以赴的行动力。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1)能力:自己是否有做一件事情需要的知识或者技能。
(2)努力:自己是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付出了力所能及的行动。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任务的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因素。
每个人对这些原因的组合和运用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即使归因于同一个原因,归因的稳定性、是内因还是外因、可控性,也都是不同的。
全力以赴和期待:我们什么时候最容易进入一种全力以赴的状态呢?那就是既敢对自己有高期待,也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也就是成功的时候会倾向于稳定地向内归因,失败的时候会倾向于不稳定地向外归因。
生活不能自理VS工作狂:胜任感太少会退缩到家庭的保护伞之下,没有办法进行独立生活;但如果太过于勤奋,可能会忽略必要的社会关系,变成“工作狂”。过度执迷于事情本身,可能是对于充满危险和未知的社交关系的一种排斥和远离,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疏远人际关系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但也几乎切断了自己所有可能练习的机会,形成自己人际相处的理论,这是需要大量人际经验才能形成的,因此,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试着做一些舒适区外的事情。
修复方法:归因模式大换血。(1)归因扫描;(2)找到病因:A、与我无关;B、低到尘埃;C、总想甩锅。(3)更换致病因素:A、睁大眼睛(增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B、抖抖土(关注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C、多视角。
4.自卑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定义是:当某一个问题超出个体的适应程度或能力范围,并且承认绝对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自卑就是一种正常的、合理的情绪。自卑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但用模拟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再难的东西,也可以自己创造。
可以把自卑想象成是一种“我到底在乎什么”的检测器,注意到哪些方面更容易触发你的自卑,哪些方面丝毫不会影响到你。一旦你产生自卑的感受,它一定是戳中了你内心最重要的地方,那里有关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答案。
我们常常问自己是谁,人生很迷茫,但同时又在努力摆脱这些重要信号。仔细看看自己身上的自卑,当我们真的理解自卑是什么,我们其实根本没有理由害怕。
修复工具;自卑之花。(1)探测;(2)浇灌,每个让你感到自卑的地方,一定会让你产生一些联想;从联想到的词汇里,挑选出最突出的三个词;(3)模拟一些场景,重新体验到自卑感中缺失的需求重新被满足的过程。
五、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在我们进入青春期,我们会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在所处的环境中是什么角色和位置,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参考之前我们是怎样的人。
1.自我统一
如果之前的四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获得的心理素质都是缺乏的。当“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开始进入脑海时,我们会突然混乱起来,完全没有头绪,在新环境的刺激下,就会变得不安、恐惧和焦虑。

青春期思维不成熟具体表现在:(1)理想主义和批判性;(2)爱争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3)优柔寡断,会同时产生很多想法和选择,但是又不具备理智作出选择和决定的策略和能力,容易举棋不定、优柔寡断;(4)言行不一,爱说大话,但又很难将其实现;(5)假想观众,自己认为人群中总有人跟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这部分人无时无刻不关注到自己;(6)个人神话。
修复方法:缝缝补补。(1)“渐成性原则”,任何需要生长的生物都发育过程,直到进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2)“健康的人格”,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环境,表现出某种人格的统一性,并能正确地感知世界和自己。
2.情窦初开
动心是青春期危机的开始,其实是肾上腺素在起作用,让我们产生心跳加速的感觉。
(1)孤独感
孤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无论哪种孤独,其根本来源都是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也无法感觉到真正的自己。
A、人际孤独就是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寂寞”,比如身边没有亲密的人陪伴,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遇到严重的冲突感受;
B、心理孤独是指人把自己的内心分成几个部分的过程,即使没有处在人群中或者一段关系中也能体验到的孤独感。
C、存在孤独是指,即使在完满的人际关系中或高度自我整合的状态下,也依然会体验到的一种孤独。
(2)假性亲密
如果几种类型的孤独一下子全部涌来,想必很难承受,所以我们会迅速找到一些假性亲密关系来避难。比如:
A、如果……就好了。很多人在感情中是依赖一种幻想来维持关系的,所以当所处的感情有一些难以忍受的问题时,
B、这就是我要找的人,所以对方怎么样都可以。如果对于恋爱的幻想在恋爱之前就已经产生,那么当一个外形上或感觉上符合之前既定幻想的人出现时,就会马上套进自己的故事,
C、有,总比没有好。因为忍受不了一个人的孤独,所以对另一个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不那么重要,只要有一个人在身边就好。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不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而是基于某种历史的心理缺失开展的,一段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的关系。
修复方法:亲密模式之钥。(1)恋爱信息搜集,印象最深的美好/糟糕回忆,挖掘深度原因;(2)原因重复出现最多的3个词汇或者表达摘取出来,这就是我们的亲密关系模式的核心信息;(3)保留还是更换。
3.自我延续
青春期结束时的四种自我类型

(1)同一性早闭——逃避
同一性早闭:在青春期的危机出现之前,就习惯性服从于外界的权威,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的较为主动和稳定的想法和主见,但当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时也会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来表达抗议。
(2)同一性延缓——叛逆
同一性延缓:青春期正在经历危机时,没有形成具有确定性的应对策略,处在不停的斗争中,这种斗争可能会一直延缓至学习到新的策略来应对时方能结束。
(3)同一性扩散——迷茫
同一性扩散:青春期未经历较大的危机,但也没有形成应对问题的策略和能力,常常会陷入迷茫状态,找不到方向。
(4)同一性获得——个性
拥有一个能够健康成长的家庭是很幸运也是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如果在成长经历中能够获得基础的支持,获得同一性,把我们之前的成长经历中体验的感受和学来的技能,都整合在一起,未来的人生就能让我们更加有掌控感。
修复方法:三个“我”,(1)理解三个“我”,A、增加本我的灵活性;B、增加超我的宽容性;C、增加自我的综合性。(2)分析三个“我”,A、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具体表现;B、自我是如何调节的;C、自我调节方式是否奏效;(3)增强“自我”。
3、叛逆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春期阶段经历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情绪焦躁不安、和家人发生冲突、疏远成人社会、做出鲁莽行为和排斥成人价值观。大多数人在青春期时都未曾经历过叛逆,一般有三个原因:成长经历较为顺利;发展出了可以应对困难的策略;经历的挫折或者挑战远远超过了你能够承受的上限,只能自保。
“成人叛逆”指的是成人时期经历的一种模式,一般发生在一些偶然事件后,这些事件多是带有打击性或者挫败感的负面事件,特点是当事人突然不想再像以前一样活着,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性格模式或者为人处事的模式限制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排斥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和主流社会认可、推崇的价值观。
我们在心理独立的过程中,误将别人的情绪和对我们的评价混为一谈了,导致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里,逐渐失去自我。事实上,让我们感到有攻击性或者被质疑、被否定的评价,往往都是表达评价的人自身的情绪释放,甚至是发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将别人的情绪和对我们的评价区分开来,这将对我们找回自我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如何区分别人是客观评价还是情绪宣泄:
A、客观评价:当一个人给出评价时,你感觉到对方是想和自己沟通,而不是单方面下判决,不是剥夺自己说话的权利的,就是客观评价。
B、情绪宣泄:当一个人给出评价时,是充满压迫性的,并且对你的回应毫无兴趣,甚至是打压你的回应,就是情绪宣泄。对方的表达内容都是自己内心不安的外露,这个评价可能不仅和你毫无关系,而且是评价者的自评。
试着把镜头对准评价者,去审视对方和评价的关系,从而切断评价和自己的关系。当评价者发现我们并不会因为他的评价而陷入圈套,就会丧失那种攻击性和伪装出来的力量感,这个时候,自我就真正独立了。
4、不要忽略梦
梦是对我们生活的更深度的解析,关于梦的四个特点:(1)它不能用常规的逻辑去解释;(2)梦中的元素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非常真切的心灵的实际体验:(3)梦境的图像是副本,真正的主体是你的想法和观念,是你赋予这些图像的意义;(4)道德感。哪怕是虚构出来的情节,它还会保留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程度甚至更强烈的道德感。
一方面准备好提高对自己精神感受的注意力;排除我们平时习惯性使用的那种自我批判的态度。释梦方法——
(1)记录实际事件。记录一下你在做梦的当天,或者有关梦到的事件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
(2)自然记录梦境。
(3)分析。分析的单位要尽量小,梦可能记录了一大段,那么这一大段梦就要以每一个句号或者语义为一个单位。
(4)试着得出结论。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动机是愿望的达成。如果我们以此为前提得出结论,就可以从对梦境的逐句分析中挖掘出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有什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是需要去梦里满足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失去的二十年》读书笔记
  • 下一篇:《活在此时此刻》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