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读书笔记
最近看的书是心理学家陈海贤的《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的旅程》,同样把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观点和内容分享给大家(以下文中划线句子为书中原文)。
找到“我想要”的过程也是把自我从他人与现实中长出来的过程。这意味着,“自我”和“他人”都是了解“我想要”的重要途径。
最为重要的是,新旧自我造成的内耗是转变期常见的心理现象,创造一个容器,能够帮我们避免这种内心的冲突。
人最大的权利,就是定义自己的权利。无论如何,你都不能轻易把这个权利交给别人。
如何你的目标是弥补过去的遗憾,那你的未来只会变成对过去的重复,你会很难成为你想要成为的自己。有时候,弥补失去不会造就一个新的自我,它只是会让旧自我延续。
选择的意义在于我们愿意深入某一件事(或某一段关系),而为止舍弃其他。
有时候,只有作出真正的选择,自我的发展才能进入下一步。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阅读的,刚好身边有很多朋友也正深陷各自的黑森林中,所以找来读了读。陈海贤是国内很出名的心理学家,早年前从浙江大学辞职出来做自己的工作室,也算是经历了他自己的自我转变之路。可惜我自己对他的了解不多,国内心理学家的书好像只看过武志红的《巨婴国》,还是很多年前上学时的经历。陈海贤自己觉得:“这本书是中国版的《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是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每一个身边的人的困扰和转变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路。只有我们熟悉的经验里长出来的书,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书”。
我看完后觉得并不惊艳,或者说并没有找到什么新的观点和理论,他唯一的优势是案例很多,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学家,真实的案例肯定是足够的,但除了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案例,内容并无新鲜。当然,这么说显得自己心理学知识储备很丰厚似的,肯定不是的,我只是看过很多心理学的书,但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课程训练。但各种跨学科的阅读和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同学科之间本质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尤其心理学,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的喜怒哀乐,不像写程序,或者画画,是个有一定客观技术型和行事逻辑的门类。心理学很直接,说白了就是在解决人类靠自身解决不了的情绪问题的学科和方法。
我们都是有心人,被心左右着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心是一个敏感又愚钝的存在,如何更好的与心合一,与心相处,文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宗教等等,都是在围绕着人最根本的起心动念而做文章。
走出黑森林的方式或许有很多种,但不管什么方式,一定是身心融合之后的结果,愿我们都能找到那条走出自我黑森林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