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2024-07-13 10:25:05  本文已影响人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很喜欢读前辈们的文章,从书中可以看到我们没有见过的风景,读到一个城市几十年来的变化,甚至一个时代的变迁。有了前辈们的记录,我们才知道世界曾经的模样。所以这次借书带有目的性,想看看这些前辈们笔下的世界是怎样的。书架上这抹耀眼的红吸引了我,原来是季羡林先生的书,那就带回家吧。


《人 生》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字数:258千字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文字优美,四字成句,朗朗上口,有时忍不住读出声来。描述庐山的景色,“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当在庐山住下时,看到窗外的风景,“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这样的词语数不胜数。

季老先生能把一个荒芜之地写得很有意境,也能把两大校园写出不一样的诗情画意。文中回忆到八九十年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那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烟,景象萧森,举目四望,不见人家,但见野坟数堆,暮鸦几点,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残阳如血……”


季羡林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北大工作,对这两个校园熟悉可知。他回忆北大燕园四季不同的景色,写道:春天的桃杏藤萝,夏天的绿叶红荷,秋天的红叶黄花,冬天的青松瑞雪……而清华校园的四季景色则是: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

在我这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很大的校园,有很多的树,还有一个湖。我分不出它们在同一季节时风景有何不同,也看不出青松瑞雪和白雪苍松有多少区别。当读过这些文字后,很想在每一个季节仔细去看看文人笔下如此浪漫而美好的风景。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耄耋之年,笔耕不辍。总结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在《台游随笔》中写道:“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念了四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五年。在散文《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中讲到在德国学习期间毕生难忘的两件事情,也是他收获最大的。对我们也是有用的。

第一件事,写博士论文是极为严格的,一切决定于教授。德国大学没有空洞的“毕业”这个概念,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才算毕了业。先听教授的课,后参加他的研讨班。最后教授认为你“孺子可教”,才会给你一个博士论文题目。经过几年的努力,收集资料,写出论文提纲,经过教授过目。论文写成的年限没有规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长则漫无限制。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于教授,院长、校长无权过问。写论文,强调一个“新”字,没有新见解,就不必写文章。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季老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拼西凑,尽是冷饭。不仅浪费纸张,还浪费读者的精力。

第二件事,论文需要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德国书中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因为很多人都参与校样,以集体的力量,来保证不出错误。

同时季羡林先生也谈到了当时国内学术界的一些乱象。“作者往往图省事,抄别人的文章时,也不去核对,于是写出的文章经不起核对。这是责任心不强,学术良心不够的表现。还有更坏的就是胡抄一气。”

其实这些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中数不胜数。如文章所说,“名利到手,一切不顾。只要书籍文章能够印出,哪管什么读者。”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写作者,哪有人去核对事实的原委,更别说校对文章的字句。甚至为了博流量,博眼球,夸大其词,胡编乱造,最终是为了利益,哪有责任心可言!

书中也有一些感人的篇章,比如《一条老狗》。读得泪流满面,读第二遍时,依然泪眼婆娑。

作者时常想起一条老狗,这条老狗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作者六岁时为了求学离开了母亲。这期间,他回过三次家,最后一次回家是父亲去世,那一年他十一二岁,他还需继续上学,家里只留下母亲一个人。而这一走,竟是八年。

一天,突然接到电报“母病速归”。到家后得知是母亲走了。他曾想着再过两年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把母亲接过来享福。而现在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如“五雷轰顶,昏迷半晌”,醒来后才看到家中真正是家徒四壁,除了几只破椅子和一只破箱子以外,什么都没有,此时才想到母亲一个人靠半亩田是怎样度过这艰难的八年。


从文章中能读到作者的悲痛和自责。自责自己这八年里,因母亲不识字,不能通信。为什么就不能假期抽出几天时间回家看一看母亲呢?“自己的良心和理智哪儿去了?还能算得上是一个人吗?”他“万箭穿心,痛苦难忍”,找不到一点儿能原谅自己的地方。而此时他能做的就是,守着棺材,陪母亲仅剩下的几天。在这痛苦的漫漫长夜中,他才试着体会母亲将近三千多个夜晚是如何熬过去的……

读到这,我已泪流不止。我们都是打工人,长年不能陪在父母身边,父母有事无事不愿打扰孩子,而我们有时为了生计奔忙而忘记了给父母打电话,节假日时常陪伴孩子,又不能经常回家。可是,如果事后自责,还不如立刻行动,给父母打个电话,哪怕只说三两句……

★★★★★
读完这本书后,查了季羡林先生的详细简介,了解到季老的成就如此之高,能读到这样的大家作品,倍感荣幸。季羡林先生说,他的唯一嗜好是读书,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虽然我与前辈的距离望尘莫及,但多读几本书还是可以做到的。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读书笔记
  • 下一篇:读《接纳力》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