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接纳力》有感

2024-07-14 07:50:06  本文已影响人 

读《接纳力》有感
 

                         

在谈“接纳力”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接纳”这个词,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会很肯定的回答,当然是感性啊,只有出于爱,才能做到全然的接纳。

读完这本书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接纳理应是一件理性的事,因为“爱”是一件非常随意的事,时有时无,而接纳必须恒定的、稳稳的,一直在那里。

外国类似话题的书籍都是有理有据,有事实有论证,科学、严谨,逻辑性强;而《接纳力》的作者海文颖,她写的文章是常见的一种写作风格,更像是随感,通篇读下来脉络不是很清晰,但她的一些观点还是能令人眼前一亮的。

家庭教育,以接纳为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接纳孩子的前提。

为什么要先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呢?

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个养育自己的过程。人不可能在无条件接纳自己之前做到无条件接纳别人。

我很好,我才可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地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我会自觉自愿地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不觉得受害,不觉得非要得到谁的表彰和认可,只是因为我想做便做了,这便是群体幸福力了。

个人幸福力、人际幸福力、群体幸福力是一层一层逐步发展起来的。

感恩孩子,孩子给了我们成长的动力。

你想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你想养一个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见、没有生命力的“假孩子”吗?

当然不是,我们应该尽己所能养出一个有自我的孩子。

有自我的孩子,他不容易被恐吓、被要挟、被利诱,但他服从于真理,臣服于规则。他的自我熟知他内在每一寸领地,并对内在统合有序,他可以很容易做出遵从自己内心的决断,没有纠结、清晰果断。

怎样才能养出有自我的孩子呢?答案就是:接纳。

这种接纳不是放纵,不是宠溺,不是忍受,是一种基于对情境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基础上的接纳,这种接纳不代表认同,不代表喜欢,只是对真实的看到和接受,

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了然。

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被这样很好接纳长大的孩子,会成长出完整的自我,就好像一个具有完整主权国家、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会依据自己的判断力行事。在不被评判不被打断的生长过程中,孩子的生命状态有个基础的色彩就是觉得,在这样基本的幸福状态中,孩子不需要防御外界的评判,在放松状态下,通过感觉,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转化、提取、整合,更自如的和外界的互动。

你可以留意观察一下,当大孩子看到一个小孩子各种幼稚的举动时的表现,大孩子知道自己比小孩子懂得多,不用证明什么,会淡然一笑,代表了一种了然和接纳。

而我们成人比孩子早到这世界二三十年,"对什么错误都能理解"才是我们应有的境界。接纳是一种力量,如同大地对万物的接纳,能够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当我们拥有接纳力时,便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足够好,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孩子需要通过体验来建构自我。我们的接纳能让孩子安心,当孩子不用反复向父母求证自己足够好时,就可以专心体验外部世界了。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让孩子发现自我,或者明确自己做事情背后动机的小方法,很简单“问问题”,勉强别人做一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发自内心,勉为其难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当你做了你所有的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软硬皆施最后无计可施时,最后一步还可以做的事就是说这句“好吧,那给我你不做这件事的三个理由,看看能不能说服我”,这么做有以下几个好处:我们费了这么大劲,浪费了这么多口舌,你也得动动脑子,那为什么是三个理由,不是一个或者二三十个呢?说一个理由会随便敷衍,二三十个则会让人思维混乱;让我们可以换位到孩子的角度,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不愿意的真实理由。

“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不要用这句话去约束别人,只用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孩子所经历的可能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事物的某一端,他的论点自然有他的理由,他在补足我对生活理解的不全面。带着这份感恩和接纳,好奇地、充满兴趣地凝视孩子,再慢慢扩展到对所有家人和所有人。放空自己去听他们说话,你会发现,原来每句话真的都很值得认真聆听。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也就具备了把孩子当一个有独立主权的人来看的能力。当做到对孩子接纳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对自己也接纳了。

这里,有个困惑我多年的矛盾点:“真爱”与“溺爱”“假装爱”的区别与分界点到底在哪里?

看的理论越多,越能感受到的真理是“真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基因与环境和后天努力相比,前者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干着让鱼爬树,让鸟游泳的事,做的越多当然错的越多。

但回归现实后会隐隐担忧,如果不加管教,孩子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自己作为父母,会不会把“静待花开”和“撒手不管”弄混了,因为自己偷懒、图清闲、失职把孩子给耽误了,给养废了。

我想起“家有儿女”里刘星的那句:“我是孩子我不懂,可你是大人啊?你为什么当时不管管我,教教我?”

有一段时间,仿佛找到了答案:“作为给出爱的主体,你是不是感觉好,是区分爱与溺爱的直接标准。”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是出于真爱,那你在做出相应行为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而不是焦虑的,更不是愤怒的。

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个很好的观点。

溺爱的时候,家长考虑的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好人形象,并不是全然为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负责。孩子根本不怕被管教,只要你言行一致,立住规则,孩子很愿意臣服于规则。规则就好像是一间房子的四面墙,如果孩子一碰墙,墙就往后移动,孩子便会不断地试探这个墙,看这墙有没有底线,反而无法集中精力享受在房间里的探索。

溺爱永远达不到真爱的品质,孩子懂得!

最后,关于如何好好接纳自己,文中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我可以紧张,也可以放松,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平凡,也可以绽放,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关注别人,也可以专注自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独来独往,也可以融入人群,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大声地哭,也可以放声地笑,都是可以的。我可以把事做好,也可以弄得一团糟,都是可以的。我可以面面俱到,也可以自私自利,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坚强,也可以软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沉默,也可以歌唱,都是可以的。我可以静立,也可以舞蹈,都是可以的。我可以亲和,也可以冷漠,都是可以的。我可以很沉闷,也可以很活泼,都是可以的。我可以自卑,也可以骄傲,都是可以的。

我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我做,是我选择做。

当我们给予自己这样的允许时,我们就有能力将同样的允许给孩子爱人、父母了。

神奇的是,当我们给予一份允许和接纳的时候,孩子也不与我们较劲了。孩子自己也能在体验过两端后,找到适合现实原则又遵循内心的处事方式了。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和我们自己有关,都是来成就我们的生命走向完整的。

希望从某一天开始,你的家里鲜有争执的声音,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味道溢满家里的各个角落。

幸福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觉,每天早上起来,你的嘴角都带着淡淡的微笑,似乎人这一辈子本来就该这样度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这,就是来自海文颖的《接纳力》带来的力量!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 下一篇:读《春宴by安妮宝贝》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