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记述了自1949年-1960年十余年期间以十八军为主体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知识分子,奉党中央的命令,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被当年十八军数万将士和随军知识分子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所震憾和激励。
书中特别感动我的情节为:在进驻西藏过程中,老西藏人(当年的十八军战士和随军人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以及匮乏的群众基础三大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面前,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进藏,首先面临的是行军的不易,在青藏高原修建公路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勘测队员和筑路工人时常要冒着落石、泥石流、冰川、巨流等危险开展建设,受伤、牺牲常常伴随左右。有的战士累得吐血,有的落下终身残疾,还有的牺牲了生命,仅1953年,整个筑路部队就牺牲了八十一人。修建怒江桥时,有个战士掉进十多米高的,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但谁也没办法把他救出来,他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桥墩里;康藏公路通车前,山洪突然暴发,泥石流冲毁路段三十多公里,造成人员牺牲五十四人,物资损毁无数,但筑路部队坚决不后退,并提出了“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口号,确保了工期不拖后。在建设甘孜机场的时候,十八军开展万人大会战,没有住地,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机械,大家争先恐后跳进拌浆池,用双腿当“搅拌翅”,苦战七个多月,终于建成高原上第一个机场。
除了道路艰险、空气稀薄以外,部队的后勤补给成为最大的威胁,十八军进藏过程中,曾发生过三波最大的“断粮危机”,但进藏官兵牢记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教育,肚子再饿,也没有动老百姓的一粒粮食。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后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比如修桥、修路、看病、送药、挑水、打扫卫生等,以润物细无声的一言一行让西藏人民认识了解放军,相信了共产党,在藏区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使解放军和藏民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日常工作接触的是居民的生活琐事,看似与书中描写的轰轰烈烈的故事有着天壤之别,但当我深入阅读时,却发现了其中的共鸣与启发。雪域长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老西藏人在面对限苦环境时,在巨大因难面前,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书写了属于他们的传奇。这些故事,如同一首首长歌,回荡在雪域高原,也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次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坚守初心,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也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工作斗志在社区工作者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