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组建了一个不信任公权力的民主体制。它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受公众舆论的支配,也就是说,受全体国民的集体情绪支配。国家政府和州政府的所有机构,都关注和服从这种情绪。
对民意的敏感或许是美国政治的迷人之处,但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中,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民主制度会采纳并实行一些对大多数人有害的政策?例如最低工资法、贸易壁垒、农业补贴等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的经济政策,被世界各民主国家广泛实行。
对于这个悖论,显然有三种解读:
1、不存在悖论,民主的结果即是正确的、合理的。
2、选民无知,缺乏经济学常识。
3、民主体制失败,没能有效阻止公权私用。选民松散、难以联合,利益集团互相熟悉、容易协调,导致民主的机器被利益集团利用。
《理性选民的神话》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选民并非无知,而是具有“选择性”的非理性。人们习惯忽略那些不关心的事务的信息,对这些事务展现出来非理性的思维,从而犯错。
选民的这种犯错是分为随机性错误、系统性错误两种。随机性错误并不可怕,选民是分散的,因此对某一政策的理解方向近乎是相互抵消的。例如99%无知的选民加上1%的知情人士可以近似得到由100%知情选民选出来的结果。这是因为那99%的无知选民的选票是正态分布的随机错误,相互抵消了。
而对于系统性错误,选民处于各种原因在集体层面上对某些政策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政客明知不合理却依然跟随民意选择了错误的政策。
典型的偏见是反市场偏见:认为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就是反社会的。公众对逐利的商业行为天生地反感,对其是否能产生社会福利持高度怀疑的态度。
市场的逐利行为,我想举个例子说明。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描述了一个“君子国”的国度。在那里,人人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交易中买者认为自己的银子成色不好而要求多付银两,卖者认为银两超额,货不值价。二者争论不休,最终买方抛下了银两远去,卖方只能把自认为多支付的银两赠送给了过路的乞丐。
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指出,现实中的市场争论都是因为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所以常常错误的认为,只要人们关注别人的利益超过自己的利益,就不会存在争论。然而君子国的故事却说明无私无利的社会依然无法和谐,充满矛盾。进一步的说,现实的市场中各方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达成交易,而君子国中无法存在讨价还价。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一个双方都同意的平衡点,而以他利为目的的谈判不存在双方都同意的平衡点。这就说明,自利的市场行为维系着经济的前进发展,利用物质自利的原始动机是促进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由于一张选票的边际效应为0,很多知情的选民也愿意理性地选择了无知,跟随大流投取错误政策,赚的道德荣誉和政治利益,却不用担心后果。
对于这样的问题,作者给出的解决方式是:从一开始就不要把决策权交给民意,而是交给市场,让分散的民众在市场上自由地决策。
思考:
1、不能光考虑经济效率,要看社会公平。牺牲效率换取公平,是坏事吗?
2、民主体制的最大优势不是限制公权力,而是提供了一种纠错机制。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政策,可以在下一个选举周期进行修正。
联想:
功利主义:如何画出最大幸福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