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孟子开讲》读后感

2024-06-01 09:25:07  本文已影响人 

《孟子开讲》读后感(张兵发 金政)

也谈孟子的义利之辨和与民偕乐观

张兵发

《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今译为“王何必张口就说利?有仁义就好啦。……所以王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孟子的义利之辨,是站在天下的角度来计算社会的总成本及每个利益主体的得失。道义放在前,功利放在后,既是治国之道,也是伦理之道,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其实,孟子明知道“道义放在前,功利放在后”在当时那个时代很难实现,但是他仍然要宣扬这种思想,这就是孟子的可贵之处。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今译为“贤者把这类乐放在诸事之后,不贤者即便拥有这些,也不会真获得快乐。”贤者分得清轻重缓急,先做更重要的事情,而后才能乐于此。任何真正的、可持续的幸福和快乐,都必须有道德的要素。有义才有利,无义何来利。“与民偕乐”的主张,是在告诫国君: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国也是国人的国,要建立分享机制,让天下庶民百姓都能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分享财富积累的份额,更要保障基本的人权——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尊严权。在战国那个时代,孟子劝说和要求国君“与民偕乐”,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呀!

联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就是教师为何而教,学生为何而学。

先谈教师为何而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为当政者,当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普通老百姓,当然是用自己勤劳和智慧去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育人在先,教书其次,站稳站好讲台,成就学生,成就自己。恪守师德,廉洁从教,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指明灯,做“四有”好老师,做为学、为师、为人的大先生。当然,有名利的人才淡泊名利。教师也是人,上有老人要赡养照顾,下有子女要抚养教育,还要生活、还房贷、还车贷。教师应有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党和政府应该如其承诺的那样全力保障。

再谈学生为何而学。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俗语中的读书为了出人投地、光宗耀祖……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学习观。正确的学习观应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孟子开讲》“浅”读

金政

刚打开文学博士、作家、学者鲍鹏山先生的《孟子开讲》,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读不懂了”,这里的“读不懂”是我个人对文言文的理解感觉太难了,换句话说,根本读不下去了。因为要公开分享,倒逼自己一把,幸好有译文,对着译文便满满地看下去,甚至边看边搜索一些难懂的词句,也把一些重要的语段摘录了下来。但不是语言文字专业的我,终究底气是不足的,感觉对其中的内涵理解的“浅”,读后呈现的形式“浅”,所以只能说浅读,算不得读后感,更谈不上“分享”了。

孟子的义利之辨对教育的启示:

1.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孟子认为,义与利的关系中,义是首要的,利是次要的。这一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2.倡导“舍生取义”的精神: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念,主张个体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义而牺牲个人的小利。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勇于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3.强调个人品德的培养:孟子将个人能否处理好私欲的问题看成是对其道德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4.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孟子反对狭隘的教育模式,主张全面发展、多元发展。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品质。

5.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孟子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发挥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孟子的义利之辨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同时发挥教育者的示范作用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全面发展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与民同乐、全民共享,音乐的审美功能(美育)(044):与学生一起享受课堂上参与学习的快乐,课下一起参与各种活动的快乐。

政治需要良知,政治需要常识(056):做教师,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同样需要良知,也就是有师爱、有奉献品质;也要有精湛的专业功底。

成为“君”,有德性(093):孟子将“君”定义为一种德行,而不是地位。具备相应的德行,才能成为“君”。教育系统不同于行政系统,作为教师确实需要以德行去影响教育学生,而不是“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

做合格的士大夫(097):士大夫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士的功能;第二是大夫的功能。士的功能是文化,是担当道义(作为我们,就是要在读书、实践的上升式循环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大夫的功能是行政,行使管理职责(如何提高自己职责履行能力,参与各种活动的执行力)。

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

1.把握“时”“势”:人要懂得“待时”,磨好了锄头,也要等到冬天过去。

2.尊贤使能。

3.与人为善:从他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善,又将很多善加以推广,这就叫做“与人为善”。不仅强调个人要善行,还要能够传播善。

4.当今之士,舍我其谁也?彰显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现在,再审视《孟子开讲》,鲍鹏山先生在用一种通俗、风趣、幽默的对话形式,详细介绍、论证了孟子的思想。让我再次回到文言文的学习,又看到并回忆起曾经学过的许多文章,重新审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文言文形式表情达意、话语中自带铿锵有力的魅力。

孟子始终把人民看的很重,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与君王对话。他敢于直面问题,坚守自己的价值判断,敢于与君王正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甚至有些“冒犯”“火药味”,也正是这种为人处世态度,才推动着人们看问题的思想解放与进步,才让我们认识到、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孟子。

还有很多同事们的高深见解都值得学习。我也一一整理保存了。

摘录:

011任何真正的、可持续的幸福和快乐,都必须有道德的要素。有不道德的成功,没有不道德的幸福。连不道德的“快乐”,也都是瞬间的、短暂的,随时消失。

015王道之始,就是让人民有饭吃,让普通人吃饱穿暖,50岁能穿上帛,70岁能吃上肉。王道之终是什么?孔子讲“先富之后教之”,先富,即王道之始;后教,即王道之终。孟子此处也落脚于教育。儒家历来特别重视教化。这种教化,不是使人驯化,而是人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获得人之本质的必由之路。

019跟孟子学设问。怎么问?第一,必须特别简单,使人可以随口答出,且不能有遁词。第二,必须只能有唯一的答案,才能保证话题不会逸出。

052真正作为艺术的音乐,恰恰是如“郑卫之音”(1.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儒家认为这两个国家的音乐不是正统音乐。2.后指靡靡之音。)这样立足于审美和个人情感的。

056儒家的道并不深奥,非常平实。政治需要良知,政治需要常识。实际上,政治就是一种常识:老百姓是否真正觉得他们拥有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孟子讲,就看老百姓快乐不快乐。就这么简单。

090我心目中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国家,其生态,应该是:城中大楼,乡村有大树;朝堂有大贤,民间有大德;国家有粮政,社会有善教——如此文明生态,方是我们安身立命之中华故国。

097士大夫有两个功能,第一是士的功能;第二是大夫的功能。士的功能是文化,是担当道义;大夫的功能是行政,行使管理职责。

107思想确实可以超越时代而引领人类的方向。

115智慧的人,要善于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何为假问题?无须面对的问题和无能解决的问题。纠结无能解决的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徒增烦恼。或滕文公式的恐惧,还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忘记了必须面对、能够解决的真问题。

120他只关心天下,而他的天下,不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伦理共同体。这个天下,存在于人心之中,所以他关心“人”,人即天下,天下即人。

133物理学上讲势能,山脚下一块巨石,无力补天,百无一用,且牛羊践踏;而鸡卵一样的小石头,如果从山顶上直飞下来可以破屋杀牛,这就是势能。势能势能,借势才有能。

134儒家是一个有情怀的学派,是一个有理想的学派。儒家是要给人类一个信仰。儒家一讲就是“天下”,抱有强烈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理想。

153一个没有个人意见和群体信仰的人类,是不可想象的。王道是什么?王道是群体信仰和个人意见的最大公约数。王道是立足于个体的全体利益,是立足于个体权利的王的权力。

169归结一句话:孟子的学习是养性;荀子的学习是改性,或者用荀子自己的话来讲,是化性。学习的能力,就是善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学习不仅是我们个人一般认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能力。

196一般人谁好意思说自己德性比别人高?连孔子都谦虚,别人说他是圣人,他还说不敢,但孟子敢说,我就是德性比你高,连管仲都不受齐桓公的召,更何况我这种远远高于管仲、根本不屑于管仲的人。怎么能受你齐王的召,这是孟子的自负,是孟子的傲慢,是孟子的有趣,也是孟子的可爱可敬处。

2024年5月19日,程曙辉校长:

周日早晨和同事们一起共读《孟子开讲》,我越来越觉得真读书的人魅力十足。昨晚和圣祥主任讨论到很晚,这本书确实难懂。人,在哪里待着不是问题,人站在哪里不是深渊?孟子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所显示出的“真理先于权利”的政治理性令人敬佩,他们总是能一眼看破,一语中的,轻易地化解我们内心里的矛盾与困惑,把价值和价值观的建立放在第一位,不拘泥于任何事、任何人。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应时变,应时局,应时机,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义”来作为行为判断的依据,水可以往东,也可以往西,但他们终究往下。他们很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很清楚自己要与什么样的人为伍,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因为目标清晰,所以他们都特别的坚毅,有时感觉都有些固执。应该追求什么目标,应该和什么人交往,应该在什么层次上展开自己的生活,他们是通透的。如若不能志同道合,天子也可避而不见,这就是“由义”而刚的真君子。确实没太读懂,所以还需要再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叫魂》读后感3000字
  • 下一篇:《人生由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