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可以帮助你建立专注力还有独立思考的思维,专注力=新生=喜乐,最近自己不知对错、不知善恶,如此年龄如此懵懂无知特别难过、彷徨、无助、害怕,深深地无力感包围着自己!书中形容这是精神熵增加。(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
书中的负熵就是减少精神熵的过程(我想负熵=自律=相对自由=生命)想要减少精神熵需要反省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郑也夫 为本书写序: 形容心流人生是自造内心秩序之途;清华社会科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昱鲲形容心流人生是一曲冰与火之歌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我们对自己的感官、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学会反省则学会内视,内视可以了解自己)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意识的力量也可以把无助的境况,转变为反败为胜的挑战。(知足常乐,换个方式思考)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杰斐逊总统的名言“永远警戒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还警示我们:一定得时时刻刻重新评估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要让习惯和过时的智慧蒙蔽、阻碍了进步的可能。(反省每天都要做,因树欲静而风不止)
人们最常述及的心流体验的特征就是,在心流中会把生活中所有不快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要想从活动中汲取乐趣,必须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所产生的重要副产品——心流状态下的心灵完全没有容纳不相干资讯的余地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活动
任何能改变我们感知现实的活动,都充满了乐趣。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
心流体验图
成长的源泉
宗教的幽远乐趣
心流与社会文化
文化相对论
原始部落的文化差异
重建新意义
文化无所不包
乐趣未必止于至善
盖洛普民意调查
闲暇不等于乐趣
自得其乐的性格
享受快乐的心理障碍
一个人若时时都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做出不妥当的事情,就注定与乐趣绝缘。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一样,这种人通常并不是自觉,而是对所有资讯的判断只以它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标准,对于这种人,任何事情本身都毫无价值可言
追求乐趣的阻力
快乐是遗传的还是习得的
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困顿中体验快乐
自力救济找乐趣
第五章 感官之乐
第六章 思维之乐
柏拉图在《裴里布篇》中提及苏格拉底一个门徒的经验:
初次畅饮这泉水的青年,快乐得好像发现了智慧的宝藏,欣喜若狂。他会任选一个论证,把所有的观念凑拢,综合在一起,然后又把它们一一拆开,分析解剖。他会诘问自己,然后又去诘问别人,他身旁的人不分老少都被他诘问不休,连他的父母也不能幸免,凡是肯听他说话的人他都不放过……
第七章 工作之乐
第八章 人际之乐
如果一个人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家永远是感情的避风港,他就更有勇气去开发自己的潜能。确信自己在亲人眼中价值不凡,能给人尝试的勇气。(我的父母并不优秀,但是他们努力的给了所能给的全部)
家庭跟“合资企业”一样,必须不断投注精神能量,才能保障它的生存;友谊很少出于偶然: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样,必须努力培养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即使是幸运儿也难免遭逢压力。但遭受这些打击未必就是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福祸相倚,挫折中要学会自得其乐)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的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只是无聊的人赋予的罢了。学会享受过程)
以后的家一定要有个大书架呢,喜欢的书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