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南北战争三百年》读后感

2023-11-30 09:19:45  本文已影响人 

《南北战争三百年》读后感

这期的共读书目是我推荐的,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是本关于古代冷兵器战争的学术研究论文。读起来很不轻松。以至于我害怕会不会自此失去推荐共读书目的权利。不过回首瞧瞧我们读书团队往期越过的高山,这本书的难度也不算特别突出啊。微积分我们也照样攻克了呀。说文史不分家。可以当历史故事读读也没什么是吧。这么想也就不算太过分了。

这本书共三编内容,我们计划分三周阅读,也顺势分三部分分享吧。上周完成了第一编内容: 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实际上,要说阅读困难呢,本书最大的困难是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太过杂乱。也太过不熟悉。分离出这份畏难情绪之后,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复论证。如果我们紧贴主题,按部就班,一点点前进的话,学术论文也有学术论文的好处。假以时日,李硕的这本书啃下来,这三百年纷乱的历史肯定也梳理个差不多了。

闲话少叙。感慨预留给最后一篇。先仅就第一编已完成部分分享如下:

第一部分:第一编的概述

本编分为六章,分别讨论中国古代骑兵、步兵的战术特点,以及这两个兵种在先秦到隋唐之际的发展。

在4世纪初,北方民族凭借骑兵优势入主中原,分裂时期北方政权的骑兵优势也较为明显,所以骑兵和步兵两个兵种的实力对比、战术特点对南北战争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骑兵方面

第一至五章梳理了骑兵从战国到南北朝时期的战术发展过程:

第一章、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先秦到汉初,游牧族和中原的骑兵战术特点都是骑射和游击,不能充当主战角色,也无法击败步兵主力。

第二章、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到汉武帝时,中原骑兵为了对抗匈奴的骑射技术优势,开始采取冲击肉搏的战术,由此带来骑兵装备的变化。

第三章、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到王莽、刘秀时期的内战中,虽然参战各方都是以步兵为主力的中原军队,但两汉之交的骑兵已经继承了对匈奴战争中摸索出来的冲击战术经验,并开始尝试用这种战术对中原步兵作战。

所以在新莽末、东汉初的战争中骑兵的重要性上升,运用也更为广泛。到东汉末军阀混战和三国时期的割据战争,骑兵对步兵的冲击战术运用更广。

第四章、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为了保障骑兵冲击时的稳定性,马鞍逐渐加高,最终在3、4世纪之交导致马镫出现,使骑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冲击威力。

第五章、4—6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这一轮骑兵战术革新发生在中原,但很快被北方民族学会,使他们获得了压倒中原的军事优势,这造成了西晋的崩溃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以及之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据战争。

第三部分:步兵方面

第六章讨论了冷兵器时代步兵最基本的战术特征:队列密集、移动缓慢的军阵作战。

第六章、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战国到汉初,骑兵尚未胜任冲击职能,陆战的主要形式是步兵主力军阵互相作战,这一时期步兵军阵的特点是近似“方阵”,正面窄而纵深大。

在骑兵冲击战术逐渐普及完善之后,步兵军阵为了提高应对骑兵冲击的能力,以及便于从侧翼包围敌方步阵,开始加宽正面、缩小纵深,即方阵变得“扁平化”。

此外,4—6世纪南方政权的步兵为了适应南方自然地理环境、对抗北方骑兵,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战术。如以短兵器为主。以倚矛插地,大车为函箱阵等防卫手段。以斫营等为主动进攻手段。

掩卷回思。开篇讲的是勇气两字啊。

骑射本是匈奴所擅长。我们能与之对抗的,首先是有不要命的勇武精神——使用冲击战术。有了不要命的冒险精神在先,才有控制风险的技术革新在后——高马鞍啊,马镫啊。

万磊常说,要有勇气,先把第一步跨出去,就是这个意思吧。也致敬梁辉组织的我们骄傲的读书小团队。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不知不觉已经共读四十多本书了。而“勇气”也正是当年我们分享的第一个主题。


​与上一篇相比,本篇的阅读难度似乎有所增加,但我反而渐入佳境。

这本书的结构性很强,每一篇每一章都自有侧重。第一篇侧重战术,第二篇侧重地理环境,最后一篇侧重政权结构。

但书中每一小节也都能自成一体,有点像全息影像。所以尽管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还是面面俱到,没有做简单的线性因果总结,很尊重多因素综合分析的逻辑。

也很喜欢李硕对历史素材的择取。一、紧紧围绕论点择取。重点突出。二、对比着择取。正反素材都择取。这样不仅不失偏颇。更便于联想和记忆。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历史故事太过浩瀚。我之前也曾一头扎进去。当时用的学习方法很简单。我买了一本以时间线为轴的历史年表。逐条阅读和查阅资料。辛历史有太多类似太多重复。隐隐有其规律在。但不对比就已经很浩瀚。若对比起来,就更无垠了。辛辛苦苦遨游了一阵。没多久就累蒙圈了。

所以更喜欢李硕对历史素材的择取。细品品。竟没有一则战例是虚置的。对其结论而言,都有用途。论文嘛,自有论文的好处。

闲言少述,中篇李硕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间的几场经典战例:

孙吴的江防作战与西晋灭吴之战,

陈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刘裕对南燕、后秦的北伐。

其中有南方政权运用长江天险抵抗北方攻击,维持立国的战例,有南军北伐的战例,也有北方政权克服长江天险,完成统一的战例。

南北对峙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特别是江河的阻隔作用,往往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

与地理环境有关的是季节因素,北方军队主要选择冬季枯水期进行南伐,晋灭吴和隋灭陈之战都是在冬季展开;而南方军队则多选择夏季涨水期进行北伐。

中篇的结论是:

地理、季节因素只是军事行动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负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模式的竞争,集权、高效的政体才能成为胜利者。

在此基础上,统帅的军事素养、战略运筹能力是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同样是南军北伐,桓温失败而刘裕成功,原因便在于政治规则和统帅素质。

当然,在实战中,影响战争的因素往往出乎预料。本编将讨论几次战例中双方统帅的作战意图,以及这些意图在战役进程中的实现程度,由此分析各种复杂多变因素对战争的综合影响。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高手教师》读书笔记
  • 下一篇:《海门史絮》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