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一篇相比,本篇的阅读难度似乎有所增加,但我反而渐入佳境。
这本书的结构性很强,每一篇每一章都自有侧重。第一篇侧重战术,第二篇侧重地理环境,最后一篇侧重政权结构。
但书中每一小节也都能自成一体,有点像全息影像。所以尽管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还是面面俱到,没有做简单的线性因果总结,很尊重多因素综合分析的逻辑。
也很喜欢李硕对历史素材的择取。一、紧紧围绕论点择取。重点突出。二、对比着择取。正反素材都择取。这样不仅不失偏颇。更便于联想和记忆。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历史故事太过浩瀚。我之前也曾一头扎进去。当时用的学习方法很简单。我买了一本以时间线为轴的历史年表。逐条阅读和查阅资料。辛历史有太多类似太多重复。隐隐有其规律在。但不对比就已经很浩瀚。若对比起来,就更无垠了。辛辛苦苦遨游了一阵。没多久就累蒙圈了。
所以更喜欢李硕对历史素材的择取。细品品。竟没有一则战例是虚置的。对其结论而言,都有用途。论文嘛,自有论文的好处。
闲言少述,中篇李硕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间的几场经典战例:
孙吴的江防作战与西晋灭吴之战,
陈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刘裕对南燕、后秦的北伐。
其中有南方政权运用长江天险抵抗北方攻击,维持立国的战例,有南军北伐的战例,也有北方政权克服长江天险,完成统一的战例。
南北对峙大背景下,地理环境,特别是江河的阻隔作用,往往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
与地理环境有关的是季节因素,北方军队主要选择冬季枯水期进行南伐,晋灭吴和隋灭陈之战都是在冬季展开;而南方军队则多选择夏季涨水期进行北伐。
中篇的结论是:
地理、季节因素只是军事行动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因素。战争胜负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模式的竞争,集权、高效的政体才能成为胜利者。
在此基础上,统帅的军事素养、战略运筹能力是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同样是南军北伐,桓温失败而刘裕成功,原因便在于政治规则和统帅素质。
当然,在实战中,影响战争的因素往往出乎预料。本编将讨论几次战例中双方统帅的作战意图,以及这些意图在战役进程中的实现程度,由此分析各种复杂多变因素对战争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