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2022-08-05 07:20:05  本文已影响人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

作者:戎恒军

新吴区政协委员

前言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北有北山(马鬃山),南有南山(祈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绿洲周围都是戈壁和沙丘。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每当我想起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展现出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和飞天等经典画面,几年前我曾去过敦煌,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心中不免有点遗憾和忏愧。

樊锦诗通过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她这一生与敦煌和莫高窟的渊源,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莫高窟1600多年来所经历的苦难和辉煌。

关于莫高窟的初创,起源于东晋十六国前秦政权的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远游到敦煌。天色已晚,当他准备躺下休息的时候,不经意抬头看了三危山方向一眼,发现金光万道,璀璨光明,仿佛有千佛化现,乐僔被着庄严的佛光盛景惊呆了,于是他发心在此开凿洞窟,在此修行。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莫高窟南北两区现存洞窟计735个,窟内保存有壁画45000平米,彩塑2000多身,是现存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艺术石窟群。

莫高窟艺术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汇聚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艺术,还有外来的古希腊、古罗马、南亚印度、西亚波斯、中亚粟特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综合体,是多种文化、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结晶。

樊锦诗于1938年出生于北平,因为日军侵略,举家搬迁到上海。她后来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苏秉琦和宿白先生,毕业分配到敦煌莫高窟。从1963年开始就投身于莫高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在常书鸿、段文杰和她三代人的努力下,完成了莫高窟735个洞窟的基本考古调研工作,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国的专业团队,完成了莫高窟长期以来存在的沙害治理,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制定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不仅推动了莫高窟壁画保护技术的进步,而且推动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科学化。

在敦煌工作的50多年里,她与丈夫两地分居十九年,无法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一个人长期默默坚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大漠,是什么样的精神让她甘愿为此付出自己的一生?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的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讲述的是释迦摩尼佛的前世萨埵那太子在与两位兄长去山林游玩的途中,为了拯救一只因饥饿而濒死的母虎和虎崽们,慈悲而决绝地舍出自己肉身的故事,其故事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慈悲与奉献。也许这就是她心中的答案。

每当苦闷和烦恼时,她都喜欢去第158窟看一看。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也是堪称最完美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卧佛像长15.8米,头向南,足向北,右肋而卧,面向东。一千二百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朝圣者。佛陀周身安详,焕发出慈悲之美和超脱之乐。释迦牟尼思考人生为什么这么苦?主要是人有欲望,佛学是解脱的智慧。涅槃不是死,是超脱轮回和痛苦的境界。佛陀所证得的涅槃真实自在、常住不变,就是佛教理想世界的境界。

樊锦诗认为,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中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是我的佛国,我此生的净土。心的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的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一不移。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会面临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当下,我们是否也能像她一样正定,安住当下,坦然去面对呢?在面对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能否学会坚持和隐忍,无论面对多大的磨难,都能镇定如常,如如不动。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 下一篇:《我的启蒙老师》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