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书笔记

2023-11-24 09:40:01  本文已影响人 

《把自己作为方法》读书笔记

计划调运部

分享人:赵若婷

近日读《把自己作为方法》,继《跨越边界的社区》之后重温项飙第二部社会学著作,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启发。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和主编吴绮两位学者历时三年,跨域北京,温州和牛津三地完成了对话。项飙从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讨论了阶级固化、“中心”和“边缘”、教育资源壁垒、启蒙主义、非虚构写作、全球化与民粹主义等危机问题。当然,距离出版过去三年时间,一些话题需要重新再议,却不妨碍对方法论的深思。

整个访谈包含到很多话题,却没有涉及太多的理论和框架,都是大白话式的文字,直接从生活经验中抽取历史,进行没有准备的对话。项飙也一如既往地将落地的对话精神贯穿始终。顺着落地的这条线读下去,项飙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出生,童年记忆,到求学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都在持续塑造着人的精神底色。通过观察自己,进而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他人,从生命历程的变化看自我认知的变化。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清晰的自我认识,作为思考外部命题的武器,并不是一个时间节点式的事情,相反是非常缓慢并且痛苦的过程。因此,依旧可以捕捉到项飙有意无意表露的理解世界的困惑和遗憾。

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下一步方法论的探讨。“把自己作为方法”,初读会感觉这种表述有些新鲜,这可能源于既往叙事文本中对于“主体性”的压抑。实际上,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剖析自我在社科界早有先例,做质性研究的人,研究者自身就是一种研究工具。比如自传体民族志,核心仍是知识的吸收、抉择、考证、整合乃至反思,通过“研究问题”的表述可以看得出理论的取向。其次,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回归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项飙也提到“关键是怎样形成一种意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意思是有大的关怀不可否认的是很高的精神境界,但到具体问题的时候,研究者不应该追求理想世界,而是探究不理想存在的原因,应该强调操作化。即便是把自己作为方法,也不是强调从自己出发的主观性,而是基础方法的重要性。拿武林外传打比方,每一个进入同福客栈的人都想闯荡江湖,快意恩仇,却都落脚在客栈这个小天地找寻自我。因为从上到下俯瞰江湖是无用的,并不是站在中心的位置才可以看到核心的问题,只有像拼图一样嵌入其中,构建内心的世界才能够获得项飙所说的自洽。因此很重要的问题是回归实践,以做为导向,关怀周遭世界,才可以得到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契机。

很多人质疑项飙的回答对于普通读者不具备可借鉴性,如不可复制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这就需要把具体例证和方法原则分离开来看。即使针对预设的受众群——知识分子,将个人经验问题化也是需要智慧和心血的,地区 “百事通”和乡绅共同体更是相去甚远。当然今天不把乡绅看成特殊的人口群体,而是作为个人的态度,对周遭世界的了解,以及处事方式去评判。对所谓繁文缛节,约定俗成的陋习,是先愤怒还是先好奇?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参与整个过程还是激烈地发难“从来如此,便对吗?”在这样的意义上,对生活状态从内到外的体察就是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尝试。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工作者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是并不准确的。例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手足无措,东躲西闪,司机无奈摇头:“笨蛋!”。并未见过城里的汽车,因此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是见识和知识的问题,并非智力的“愚蠢”。同样的,女性在遗产继承上长久以来的权力缺位很难用 “重男轻女”这样单薄的判词轻描淡写;同宗同族,人口流动性差之下产生的包办婚姻也不会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彻底废;从个人经验问题化到践行自我的方法论,也需要漫长而深刻的观察和体验。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无用而为》读后感
  • 下一篇:《原则》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