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2023-03-02 08:58:24  本文已影响人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热忱比岁月坚韧

文/轻澜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01 乡土本色
在我的记忆里,至少是有二十多年,外公外婆都是以务农为生的,对待农作物,要观四时,也可算作是精心呵护。
在我比较小的时候,曾跟着妈妈一起去种黄豆,妈妈在前面挖坑松土,我把几粒黄豆放进去,妈妈再用土掩埋。到了黄豆收获的季节,用镰刀把黄豆割回来,晒干后黄豆就容易脱壳保存了。
在我的记忆深处,也就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里是有地窖的,用来存储粮食。里面阴潮,隐隐有一股发霉的味道,还泛着红薯的香味。
农作物的种植是要看季节的,妈妈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但心中仍然记挂着要把油菜种了。因为到了时节。
以务农为生的农民,拥有最丰富的农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
0203文字下乡
在家中,是有一套不同的生活体系的。
比如要用方言,一开始放假回家的时候,我甚至会有点不习惯,有的词觉得用方言说出来别扭,会夹杂一点普通话。但是回家一天,我就又能游刃有余了。甚至有时候取用个什么东西,用“那个、这个”代替,也能猜出来。
村子里面鸡犬相闻是常有的事。因为凌晨鸡打鸣,互相都能听见。一条狗叫了,其他的狗也会跑来凑热闹。
我的熟悉度可能仅限于家人。因为回家的次数少,比较小的时候遇到人,他们会说“上次见才这么高,现在就长这么大了,也易得呀(容易)”。所以村子里很多人我都不认识的,但是他们知道有我,也不一定认识我。有时候还会把我和妹妹弄混,即使我俩相差11岁。
就算是种地,也是口传身授的。长辈带着晚辈走一遍流程,也就学会了。这也诠释了言传身教的力量。
0405 差序格局·私人道德
拿出来待客的东西与自己吃的是不一样的;来的不同的客人待客的东西也不一样。
作为一名新人去融入一个团体需要两个因素:其一是互相的包容;其二是时间。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初进入一个团体时,感受到一层厚厚的隔膜,这同样也让我产生一道保护的屏障。隔膜与屏障都需要时间来消除,在共事的过程中,大家相处逐渐融洽。
0607 家族·男女有别
今年我是最早回家的,快过年的时候,外婆就一直在唠叨:再过几天舅舅们就回来了,再过几天表哥一家五口也回来了。
去年外婆和另一家人发生了争执,因为他们用木柴或者石头把路挡住了,车子不能进来。这次舅舅们回来的时候,一回来两家就开始吵了。对方一点也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我抱着外婆以防她太过激动。
至少是从08年开始,我一直都在外婆家过的年。年夜饭是大家通力合作做好的,往年我妈妈在家的时候,主力军是我妈妈,当我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主力军成了表哥和表嫂。
两个舅舅每年都要算一下工作的工资,两人都是在工地做建筑的,每次算账都会吵得热火朝天。不过最终在我们三个人的计算下,都能够弄明白。
尽管我们只在过年的这段时间短短的相处,在亲人离别的时候,也有些不舍得的情绪。仿佛风一吹,就要落下眼泪。
求同的过程中是会有争论的,在两个人的目的不一致的时候,两个人都会为了说服对方而争论,直到达成了一致或者一方选择妥协。
男主外女主内也是男女有别的表现。但有一些男女有别是我不能理解的,比如在家里男生可以随便躺着坐着,但女生这样就会被说。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08 礼治秩序
记忆中有一个画面,我躺在外婆的怀里,外公将用草木灰烫好的瓷杯扣在我的肚脐眼。听说这个可以治疗肚子痛,后来治好了没我不知道,但是应该挺痛的。类似于拔罐的一种疗法。
还有一次我感冒了,妈妈给我推拉背部,第一下我就流了眼泪,是真的很痛。但是妈妈以为我是故意哭的,还骂了我。
这些有用的经验大概是有用的吧,不然也不会拿出来用了。
我跟妈妈思维上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她觉得晚辈必须听长辈的,并且她自己也说从来不会跟父母“顶嘴”。比如她会觉得大人讲话的时候,小孩子不能还嘴,不然就是顶嘴。只要是不按照她的建议行事,很可能被判定为不听话。
但我觉得大人和小孩在表达和行为方面是平等的,所以她说我不听话的时候,我并没有这样觉得,而且很容易让我们吵起来或者使我心情不好。
不过,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比如在做蒿子粑粑的时候,需要大家一起动手,这个时候大家各就各位,就能提高效率。
09 无讼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断案相关的电视剧,重要的人物比如包拯、狄仁杰、宋慈等等。特别是在最后拿出证据,让犯人无可辩驳,最终认罪伏法的时候,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
“现行司法下乡”需要一定的时间让人们去接受,就像一个人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变他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一个好的效果。
在北宋时,为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改革常平制度的缺陷,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虽然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压力,但是衍生了腐败及不规则放贷的缺陷。最终因为这些缺陷没有办法解决而被废除。
在不同的圈子里有不同的规则。比如在家里与在外面;在校园与在工作。
10 无为政治
祥林嫂刚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她本身年轻、干活卖力,所以才能留下来。但是在她改嫁后失去丈夫儿子,再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却遭受到了冷遇。
祥林嫂之所以能留下,是因为她能为东家创造利益,但当她不再能创造这些利益,便会遭受驱逐。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区别在于武力是否充足,在《全球通史》中,也有提到游牧民族侵略农业民族,抢夺他们的物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宋朝重文轻武,担心危及到自己的帝位,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失去了防御系统的保障,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里面有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兴盛时大兴土木,百姓劳累;面临战争时,百姓流离失所。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11 长老统治(长幼有序)
乡土社会中更注重的是向上的尊重,向下的尊重反而被忽视。
妹妹出生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一方面是因为我有了妹妹,一方面是因为我可以像妈妈管着我一样管着她了。
但是后来我发现,管妹妹是一个累活,总有你说往东她要往西的时候发生。比如她很小的时候,一直哭着找妈妈,我叫她别哭了,她也不听我的。
我只好和她一起哭。
在妹妹的视角下,她三年级时我教她英文字母是这样的:她好不容易按照顺序把字母会写会背会默写了,姐姐居然把字母顺序打乱,还叫她认,她也只好哭唧唧气冲冲地认。
而我的视角是这样的:哎~
由于我自己的经历,我特别关心妹妹的心理成长,就是在一次夜聊中突然发现她自己想法挺多的,比如在我跟前恨不得从早上讲话讲到晚上,对于与朋友相处也比较有自己的想法。
到现在,爸爸妈妈总让我来做妹妹的“说客”,说他们说不过她。
妈妈上次还唠叨了一句:其实你都没有妹妹听话。我虽然对这句突然蹦出来的话感到莫名其妙,但还是忍住了啥也没说。
12 血缘和地缘
“血缘性的地缘”
我常常开玩笑说,自己家对我反而像旅馆一样。
对于1-6岁,我的记忆不深刻,大概也是住在自己家里或者在外婆家——至少在我读大班的时候是住在外婆家的。
后来跟着父母到广东增城读到三年级,再到花都读到五年级上学期。一直都住在外面。
后来回湖南读书,寒暑假都是住在外婆家。但是再开学就开始寄宿了,回家的机会其实很少。特别到了初中和高中,都是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也是去看外公外婆。
读大学和读研的时候虽然没有出省,但是终究也不是住在家里的。
“人情”
家里的人情来往一直是妈妈在维系,因为爸爸一直在外面工作。
每一年,丧葬嫁娶、学业高升、新房初立、孩子满月、老人生辰等等,感觉每一年都会有,特别在年节的时候,就会特别集中。
关系比较远的,上礼默认为是100或200。一来二往,人情债像一张网,把附近村落里的熟人联系起来。
每个人的心中也会有数,就像妈妈也会经常念叨哪户人家以前来过我家,这次就可以还上了。
13 名实的分离
“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不同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上。”
《觉醒年代》中有一个场景,是陈延年等人办工读互助社,但以破产告终,陈独秀是不支持的。他们都是为着寻找救中国的道路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式。还有陈独秀与胡适二人也因为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表面的无违”
我跟妈妈频繁争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旦我不赞成她的行为或者观念,我就会反驳。当我不去反驳的时候,争吵就减少了。
14 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
万物有时,种植也是。什么时候种油菜?什么时候插秧?好像都有一定的时令。
“从欲望到需要”
妈妈总说我很挑食,因为我不喜欢吃苦瓜、荞麦菜、香菜等等。我们对于吃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不仅仅是为了饱腹,还要看好不好吃。
外婆喜欢吃青菜,她觉得吃青菜很舒服又有营养,还经常让我们多吃,但是我们好像更喜欢吃肉。他们也会吃剩菜,就算是我们觉得没那么好吃了,他们也会舍不得倒掉,除非是真的坏了。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昨天虽然直播只听了一半,但是也有两点思考:
听着美玲和嘉敏两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比如:读第二遍的时候比读第一遍的思考要更深刻;在认真读理论之后,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多元化,学会从表面的事物层层剖析,去看到本质。对于这些,我自己的感受也很深刻。
去年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悟,觉得书籍其实是给了我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生活。
读书的时候我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会想到很多东西,有一些是自己看过的书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人物,有一些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被潜藏在深处的记忆。
所以读书的时候,会经常引发我对一直以来的困惑的反复琢磨。
比如以前面对别人的负面评价,我会想,为什么自己会被这样评价;但现在我开始不在意这些,如果批评是有益的,那我可以虚心的接受;但如果批评对我来说没有提升的空间,那这个批评也可以不去在意。
这是一个剥开自己的表面情绪,去看到真实的原因的过程。
学长以关键词为点,以点带面地为我们串讲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行文也是这样,每一个小节都是围绕一个关键词来展开。
这让我想到平常我们搜索文献、资料的时候,也是找的关键词。由这个关键词出发,将与之相关的知识整合。
前段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整理《数字经济简史》,我负责的部分中,某一个小节的逻辑结构是“网络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在经济方面的应用历程”。而在确定网络技术以Web1.0和Web2.0为划分点之后,资料的搜集就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
还有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以一个关键词为中心,扩展自己的思考。比如在读《活着》的时候,家珍的形象给我的感觉很温柔,所以我选了“温柔”这个关键词,思考了两点,一是关于家珍,一点是关于我和妈妈【带着勇敢和温柔,好好《活着》】。
在写文章的时候,关键词也是很好的一个工具。一直以来我都想自己能每天写一篇文章,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以前的我会抱怨自己,然后放弃。
但这一次我先分析了自己不能坚持的原因——有时候可能一天下来没什么可写的,于是开始随时注意我能写的点,只要有一点思考,我就会记录一句话,或者几个词。
以这一句话或者几个词为中心展开,把自己想到的并且合适的素材写进去。这个习惯保持了一个半月后,我发现每天可写的东西还挺多的,有时候可以整合起来一起写,有时候一个点可以写两三天。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唐宋词小讲》读书笔记
  • 下一篇:《时间的答案》读书札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