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读书笔记
蒋勋老师是我一直很喜欢的老师。他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我经常看,那儒雅的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听他娓娓道来,非常享受。有一次听到他朗诵他自己的作品《愿》这首诗的时候,真的让我深深的感动,觉得他比任何一个有朗读技巧、声音甜美或者有磁性的人读,听起来更舒服,更有魅力,深深打动我的心,可以让人们永远对爱情给予最美好的向往。看这本书才知道,按出生时间算,他已经75岁了!这本书虽然在赏析最精彩的唐诗,但是很多哲学语句,在里面熠熠生辉,不做笔记,可是浪费了!
第一讲 大唐盛世 第1页到第21页
“愿逐月华流照君”这七个字,如果能从唐代流传到徐志摩的时代,有人要送别人照片,会在照片背面写下这句诗呢。
那些旧戏,无论是川剧,河南梆子还是歌仔戏,人物一出场就要念“定场诗”,所以唐诗不仅影响了读书人,也通过戏剧在文盲的世界里发生了影响。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陶渊明的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句只能给我们内容上的感动,在文字和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创造性。
诗经里面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爱的渴望与爱的失落变成了16个这么精简的文字。
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文学,简单的好像没有形式。不修饰,其实是文学上最难的形式。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自负感和孤独感全部都出来了,与李白的“对影成三人”,都是自己视觉、知觉上的辽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描述的是看到辽阔的地平线上一缕烟升起来,唐诗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大。
李白是彻头彻尾的面对自我,在他的诗里读不到孩子太太,甚至连朋友都很少,他描述自己和宇宙的对话,“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诗当中有一个精神是出走和流浪,是以个人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感。
唐代美术作品中的女性造型,她们的身体饱满型根本就是“胡风”。
汉族那种来源于土地的稳定性,相比而言,有一点迂腐保守。汉族美学的代表是乐府诗和陶渊明描绘的回归田园,回归土地。农业伦理里面有种道德性,认为美是一种骚动,美是一种不安分,所以它非常害怕美。唐朝却是一个觉得美可以被大声赞美的时代。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句子在农业伦理中很难出现,这就是“贵游文学”。
贞观之治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朝代,完全不遵循农业伦理,这当中有一种物竞天择的生命状态,生命就是要把极限发展出来,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的时候,读自负的诗。
侠的精神来自春秋战国的墨家,在中央政权非常稳定的时代是最受忌讳的。
唐代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个人有机会把自己解放出来,而不再是被当作群体的角色看待,个人就是纯粹的个人。武则天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相信是那个时代给了他这个可能性,那个时代的男子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最后非常服她,原因是她治理国家的能力,使用人才的能力令人信服,唐朝真是一场精彩的戏,所有的演员都精彩。
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第24到50页
经过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琢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关系终于在唐朝实现了。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这篇唐诗是以孤篇压到全唐之作,分别把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和夜晚这五个交错的主题,让他们发生了三棱镜的折射关系。这首诗之所以迷离错综,意向丰富,是因为他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他之所以美,是因为在充分的自我独立当中,去欣赏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他不同的生命状态。五个主题偶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关系,可他们又各自离去,他们是知己,他们也是陌路。令我们看到宇宙间因与果的互动。
老庄的本质,天道无私与天道无亲,等于否定了正常的伦理,佛教也是,出家就是出离农业伦理结构,是很无情的。在唐代,尤其是初唐,佛家思想,老庄思想远远比儒家思想影响要大。
刚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南宋的词大多非常美,非常精致,但包容性很小,通常只能写西湖旁边的一些小事情,而唐朝就很特别,灿烂到极致,残酷到极致。
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
我最佩服张若虚这首诗的原因是轻与重可以交错到如此自然。
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时,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我觉得诗是一个遗忘的过程,越忘的干净,他越容易跑出来跟你对话,我相信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跟经验。
第三讲 王维 第52页到79页
诗是在你最哀伤最绝望的时刻,让你安静下来的东西。诗在生命中发挥的作用,常常是在某一时刻变成了你的心事。
禅宗有所谓“机锋”,能不能领悟,不在于话多不多。
儒家思想被老庄和佛教所代替,讲的是绝对的个人生命的完成,这个生命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非常单纯。
唐代诗人纷纷从人群中出走,走向自然去,与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
他在看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跳来跳去,彼此冲突,过一会儿都好了,也没什么了不起。
我们读王维的诗,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因为他在描写风景时,带出了人的生命状态。
人的是非、人的变迁,在大自然里非常渺小,在王维看来,青山与白云才是永恒的。
我们在追求欲望物质,王维刚好在放弃。伪装和虚饰,还不如人间的一片雨水,对生命有更好的滋润。
个体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贵族的华丽,可能追求侠士的流浪、冒险,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维身上,这些追求都有。
最好的文学,是在生命的冲突里发生的。
在美学上一掷千金是一种美。对物质的不在意,自然会产生一种生命情调。
我一直觉得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
《少年行》这生命对自己的渴望只有青春时才会有这种渴望,这其实书写了青春时刻的美,青春时刻在这里突然绽放开来。每一次读都会勾起我们自己生命当中曾经有过的一刹那的快乐、狂喜。
什么唐诗里会歌颂豪饮?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游牧民族的血气在唐代文化中发生了极大的作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漂亮的句子出来了,他在经历最大的哀伤与绝望之后,生命忽然出现了转机,如果有庙的话,一定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最重要的签王。
我们希望自己是鱼,不要是水,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在佛教的因果中,水与云根本是同一个因果,我们要的,与我们不要的是同一个循环。
第四讲 李白 第82页到126页
宋词不完全讲究个人的创新,更注重与族群长久的情感记忆合在一起,唯其如此,才能变正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
设身处地是最合适的爱的基础,只有设身处地才会产生爱。
现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汉语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他的创作不仅将汉语诗推到了极致,而且抵达了其他语言系统。
在创作里加进个人的主观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有了个人的主观,读者就可能与你对抗。
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
我一直觉得教会我读李白的不是学校,而是山水。
所有的情不过是短暂的,因为死亡在前面等着。
为什么说李白不可学,因为他的诗出乎天性,几乎没有规则,他写诗是生命最自然的状态,而杜甫是很刻意的锤炼诗句的,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典型。
唐诗中的空间都非常广阔,时间也非常遥远,李白四处流浪之后,生命中有一种豁达与豪迈。
抄写是另外一个进入诗的方法。
按照幼稚简单的逻辑,不一样的人彼此会攻击批评。其实不一样常常造成相互欣赏。
从李白转到杜甫,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有趣的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现属于李白的部分和属于杜甫的部分。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让我们放歌山林,回到这世界上,对于最卑微的生命也有同情、悲悯。
当我们被定型之后,也不敢去触碰另外的我。
第五讲 杜甫 第128到156页
李白在创作过程中会把事件抽离掉,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非常具体的事件,杜甫可以说是我们诗人当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
一个好的艺术家,在最悲惨的事情上是不准自己流泪的,当你流泪的时候,会看不清楚事实。而看不清事实,作品就不会感动人。
什么是诗人?是能掌握文字与语言的人,诗人必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现出自身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并且能感动他人。诗人的基础定位是对文字、语言惊人的掌握能力。
我很高兴杜甫会在某一个年龄那里等着,让人对很多原来不屑一顾的卑微人生产生悲悯。
我觉得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应该用魏碑写,很笨拙,很木讷,很朴素,没有任何线条的美在里面。太漂亮的书法不适合他。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句子有点像李白的风格,我们会发现不是杜甫写不出李白那种肆意浪漫的诗意,杜甫快乐的时候也懂得人活着应该好好唱唱歌,好好喝酒,应该青春做伴,回到故乡。
第六讲 白居易 第158页到197页
白居易的写作理想是成为民间的发声者,成为民间的代言人,所谓“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是他检验自己的方法。
当知识分子有这样的自觉时,是一个时代中非常感动人的一件事情。
这些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他们对自己的反省与批判非常动人。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一部分是对自己道德不完美的检查。韩愈,柳宗元,白居易都对自我进行了反省与批判。
他声明所重视的已经不再是文字,而是内在的意涵,能否令大家有一点觉悟与反省。
我觉得古文运动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对于自己的道德知觉,对自己在社会里的定位有多一种的思考,也会在专业领域,或者在生活当中对人有更多一点的同情,我想这是非常可贵的。
我觉得白居易的矛盾是我们心里的矛盾,我爱美,爱美不见得与社会道德感冲突,也许正是因为爱美,刚好希望社会有正义与公理,因为美包含在公理与正义当中,公理与正义的推展也包含着美的共同完成。
唐朝综合了雄壮与纤细两种精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到今天,我们还觉得1000年前的句子这么美,这个句子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变成了人生中最感人的东西,在很多旅途当中,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然后谈到生命里面最深情的部分时,你都会想到个句子,你会感觉到陌生会变成熟悉,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生命的默契。
第七讲 李商隐 第198页到248页
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
其实颓废文学,在法文当中是讲由极盛慢慢转到安静下来的状态,是很客观的叙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开始反省与沉思的状态,这个状态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极盛时代,人不会反省。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未来的走向,如果在眷恋荷花盛放的时候,拒绝荷花会枯萎这件事情,是不成熟的,在生命里最最爱的人有一天也会与我们分别。明白了这些,情感可以更深。
我很喜欢李商隐,他们问读哪一个版本的注解,我说读瓦尔德吧,我觉得瓦尔德是对李商隐最好的注解,一个在英国,一个在西安,一个在19世纪,一个在9世纪,可是他们仿佛是同一个人,关注的内容是那么相似,他们分别用汉语和英语写作不同的语言,却有相同的意象,他们都喜欢写月光,喜欢写莺,喜欢写一些华丽与幻灭之间的交替。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他的孤独,苍凉与美丽都是他自己的。因为他私情太多,甚至会因此受到批评。
因为爱自己的生命存在,所以珍惜自己生命存在的周遭,他会珍惜夕阳,珍惜荷叶,珍惜蜡烛,珍惜春蚕。
诗的时代象征性是所有艺术形式当中最高的诗歌,比绘画,音乐,小说或散文的象征性都要高,因为很精简,就是很简单、直接的把感觉说出来。
对很多中年朋友来说,我想李商隐是很重要的,生命并没有所谓的极盛与极衰,生命其实处于流转的过程当中,李商隐对繁华的回忆可能是一种喜悦的感觉,甚至比较平静。这其中有一种珍惜。
我想李商隐有一点参禅的经验,当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华丽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更大的企图心是回来做自己,这个才是更难完成的一部分。
诗的意象,是生命经验的再现。
分辨大爱与私情,认为私情文学都是个人小世界中的东西,别人没有办法参与是“文艺载道”的文学传统对私情文学很大的误解,每个人都有私情,私情部分扩大起来,力量更大。
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是心情讲的最好的时候。
任何一种深情,到了最后都是缠绕的状态,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在了解与懵懂之间的非常暧昧的状态。
他与儒道两家都不合,与佛也不和,他没有真正要完全解脱,他就是眷恋人世。
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他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
李商隐的诗句是一些可以被打碎的晶莹珠片,他把沧海、月明、珠与泪都打碎了,打碎以后重新组合才产生了这么独特的美学感觉。
我找到一个听蒋勋老师讲唐诗宋词的音频,放上来供走路时、做家务时,或者我们的眼睛需要看向美丽辽阔的景色,嘴里需要品尝芬香的清茶,而我们的身体,安放在哪个山水的躺椅里时,不妨听听音频,好好的享受下诗词世界的美不胜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