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论题,看到了科普性几个字,我就知道,这并不适合我。但是,我在想,有没有一种科普的方式适合当下较为浮躁的年轻人呢?比如现在的我,若说可以看进去深奥的数学科普书,那肯定是违心的。在网上一阵寻找过后,我锁定了这次要选择阅读的书目--《数学女孩》。
不知道小杜老师是否曾经看过此书,但我很想与老师分享一下。最吸引我的是这本数学书居然是有剧情的!此书我阅读了两本(已经出了好几本了),第一本(代数)介绍了:数列与生成函数、不等式、微分与差分(连续与离散)、卷积、调和数、多项式展开(泰勒公式)、分拆数。第二本(数论)介绍了:质数、基本勾股数、互质、因式分解唯一性、复数、群、环、域、同余、欧拉公式、费马大定理。(基本都是离散数学的知识)这本书虽然主人公都是高中生,但是涵盖的内容之广,个人觉得,大学生也很适合这本书。书中,作者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推荐不同的参考文献,可谓是干货满满,分别包括面向大众的、面向高中生的、面向大学生的、面向研究生的。前两类一般就是推荐基础读物,类似于本书的简单易懂又不失深度的书籍,而后两类大多数就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还可能推荐相关数学论文。虽然说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切入十分自然平滑。问题的提出,基本都是始于木村老师给学生发出的卡片,卡片上的内容很简单,要么是一个公式,要么是一个短问题。从这些简单的卡片所延伸出来的数学内容,都是男主与后宫们讨论并思考出来的。又或者,男主自己根据卡片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进一步思考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内容。虽然以我现在的学历与学识可能看这个书也只是更偏向于看个新鲜,看个热闹,但是这本书对于启发我们如何去学习数学与思考数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看到一些我们所闻但未所悟的数学知识。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数学概念之间是网状的。高中上课数学老师经常会对我们说:这个知识点不会没关系,你只要从别的知识点拿分就可以了。应试教育下的数学教材也好像很有默契地将知识点划分地零零散散。学生基本不会体系地思考问题,至少我那时不会。书中用了一个很巧妙的设定,老师给每个学生不同的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也是南辕北辙,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卡片都会走向共同的内容,他们之间是相通的!而且每章看似没有联系的概念,也是相通的,比如卷积与调和数这两章。这本书将各种概念巧妙地编制在一起, 每一章都能让你醍醐灌顶。以我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办法完全身临其境,但我一定要提醒爱钻研的小杜老师,这本书千万别当睡前读物!因为对于有一定数学理解且极度热爱数学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读者睡不着觉。
本书的第一章很有意思,也是我稍微能理解并解出来的一章,《樱花树下》故事的起点。作者用他的年龄15,16,17岁……毕业时他将18岁了。有一个4次方的数字与一个质数,作者他喜欢数学,她躺在树下念着“1,1,2,3,接下来的数字是什么呢?我知道了,1+1等于2,2+1=3,3+2=5了吗?哈!接下来是5,8,13…到后面虽然我理解不了什么函数图像什么定理了,但是我也可以根据作者的故事,慢慢去探索了。从这里其实我发现了我们大家现在学习数学的一个通病,就是不愿意去思考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这也不能怪大家,毕竟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学数学习惯性的去套用公式定理,因为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与现实情况中,他们认为只需要套用公式就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具体比如我的自身经历,高中数学辅导书的作者朱昊鲲所著的《真题必刷2000》,其中有很多的二级公式与结论,而作为学生,只需要背下来,做题的时候能用上,并且疯狂刷题即可。而我的数学成绩,的确如梯云纵般上升,从最开始的35分,到高考前最后一次模拟的107。可是呢,高考碰了一面数学理解之壁,所有的题都那么熟悉,可是就做不出来,背熟的公式一遍一遍不断重复。而直到走出考场我才发现,当时我如果理解了那个公式结论而不是只背下来,我只需要逆向思维反推就可以了,于是乎,我的数学因为习惯了原先的思考方式成了高考的拖油瓶。这便是我们当前应该改正的最大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数学概念之间是网状的,我们都曾被科普书一词禁锢了思想,认为科普书只是在尝试教会我们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我认为,科普书更多地是在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去独立思考。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是他的知识点有多么的全面多么的深奥多么的前瞻,而是教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对于数学的思考与学习方式,这也是我为什么说特别适合于大学生,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急需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大学的学习。序言中有一句话“拨开层层密林,找出宝藏,数学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兴奋的寻宝游戏,比拼智力,寻找最牛的解法,数学就是这样一场激烈的战斗”。每一道数学题,都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慢慢地理解出来的,而在我们将一道数学题成功地并且清楚地理解出来时,心底的那股自豪感和成就感便是最珍贵的宝藏,解出来的题难度越大,自豪感和成就感就越大。
以上多为个人理解,也是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发出的个人感慨。
一本好的科普书,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语言艺术,还需要绝对的理论知识。这本书中其实很多知识都是我未曾听闻的。当然了,斐波那契数列这一类的还是曾经有过接触的。同时呢,由于这本书出世较早,有很多知识在当下也是被替换了下去,也出现了一批新的方式方法去代替以前的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具权威的数学科普书。为什么呢?还是得提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结城浩。他是日本资深技术作家和程序员。在编程语言、数学、设计模式、加密技术等领域,编写了很多深受欢迎的入门书。他深知程序员在编程过程中经常遇到数学瓶颈,所以他专门为程序员写了一本数学书:《程序员的数学》。可以看出他本身是一个程序员,而借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编程的基础是计算机科学,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所以也不难看出他自身对于数学高超的理解。那么作为程序员,其实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编程,但作为数学科普读物也是一种极为不错的选择。作为此书的作家,面对有的读者说“但我数学不好啊”,特别是很多读者“一碰到算式就跳过不读”。他坦率而言:我自己遇到书中的算式也想跳过不看。于是乎,他将本书尽可能减少了“大家不想看的算式”,也没有过多的定义、定理和证明。这也造就了他专业又不失风趣,正统又不失诙谐的特点。
我认为,读书是要有收获的。我在读《数学女孩》一书时,在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我逐步分析出了自身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大学的学习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考验自律,大学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提醒与监督,没有家长日日夜夜的叮嘱与告诫,也没有了奋战高考时的拼劲与勇气。取而代之的,是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放羊期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空话少说,还是对当前的数学学习下一个问题诊断书:
1.上课听讲;也是书中多次重点描述的情节,在书中老师讲课时,主角们对数学思考方式的进步与对数学的兴趣也是随着他们听课状态不断变化的。
2.课下作业;在书中,老师布置的题目对于主角们往往不只是一道数学题,更像是辩论题或者讨论题。他们在书中大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像现在的我,只会做而没有自己的理解,哪怕错了也是在思考:那个公式套错了?而不是:我的理解哪里出错了?
3.数学思维;拿到一道题,数学好的与数学不好的归根结底最不一样的还是数学思维。其实没有数学不好的人,只有不喜欢数学的人,而这一类人拿到题目往往都是在想:我的天啊,这个用哪几个公式可以套出来呀。而真正喜欢数学的人拿到题目都会思考这个题为什么这么出,为什么是这几个数。
归根结底来说,这本书值得一阅。他或许不如教科书专业,也不如动漫书有乐趣,但他绝对是将两者中和的较为完美的那一批数学科普书。他让我知道了,或许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必要那么死板;或许我们可以多思考一些为什么;或许数学的世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最终会浓缩成最精华的一句告诫之语:年轻人善于创造而缺乏思考,强壮而缺乏讨论,创新而缺乏分量。
当然了,我们现在还年轻,正如太白曾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我的读书报告到此结束,感谢小杜的用心审阅,期待您的评价与建议!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上一篇:《乡亲不老》读后感下一篇:《父母的语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