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锄的领读在这本书结语的地方说:“我们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那么,就在关系中去改变自己,影响别人吧。”我很开心,我影响朋友来参加《聊聊》,而我的朋友们又让我没有错过《聊聊》。
这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改变?”答案:“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这与阿德勒在《幸福的勇气》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一切幸福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幸福。”
那是不是看完这本书,我们所有的一切问题皆有了答案呢?温德尔的那句话可以回答你:“没有人会来救你。” 是不是很矛盾?我们怀着被拯救的目的而来,结果你告诉我,没有人会来救我?
虽然很遗憾,然而确实没有人会救你。我们不能指望某本书,或者某个人当你的救世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与苍鹭的第一次见面,苍鹭就告诉他:“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倾注全身心的关注,但是,最后的走向却取决于来访者。” 张德芬在《遇见的未知的自己》中一再强调:“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掌握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书本 or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但是要真正的改变,却要学会从与他人的相处中找回真实的自己,从而发生改变。
在《聊聊》这本书里,洛莉自己,夏洛特,约翰,瑞塔,茱莉,每个人都深陷自身情绪的泥潭。
洛莉企图找她温德尔跟她一起骂她的负心男友,最后终于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源,重新迎接太阳,意识到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夏洛特有述情障碍,害怕跟他人有过于亲密的关系,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她不停的呼喊“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快来关注我啊!”但是她获得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
约翰觉得每个人都是混蛋,心理治疗师只是他的“应召女郎”,但随着治疗的进行,他终于提到了“盖比的死”,也终于意识到也许自己才是那个混蛋;
瑞塔因为愧疚不敢拥有爱,她的唯一愿望是在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死去,年近七十岁的瑞塔,才第一次过了一个隆重的生日,你会比她更孤独更绝望吗?
茱莉的故事提醒我们如何告别。茱莉是本书所有人里情绪最正常的,即便患了癌症,她也一直与爱人积极面对,寻找最好的可能,直到所有生的希望都破碎,她也积极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当我回看茱莉的这场派对,她和她的先生迈特最后一次互相为对方写情书——为彼此写搞笑又深情的约会资料。我好爱茱莉!爱她轰轰烈烈的过了这短暂的一生!
最后所有这些人的改变,都是因为自身的觉醒,她们自己选择一层层卸下防备,脱下盔甲,允许洛莉在他们最柔软的部分探索,从而一起找到通往自由的路。
当我们怀揣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便这本书没有提供“救世主”,没有提供“速效药”,但是看完后又怎能完全无动于衷?“如果你在阅读时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
我不停的在各位来访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在咨询室里流淌的泪水,那些在梦里都无力承受的被羞辱,他们身上那些无法抹去的黑历史…..都深深引起我的共鸣。我曾经以为我的日子会永远抑郁直到她死去我老去;然而,世界末日并没有来,当我放下自己,也接受别人;当我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喋喋不休的抱怨世间的不公,一切都变得更好。每一段感情关系都像是一支双人舞,如果不喜欢,我们可以结束这段舞蹈(就像结束一段煤气灯操纵);如果舞蹈无法结束,我们也可以换个舞步。允许裂缝的存在,反倒让光明渗透进来。What makes night within us may leave stars! 让黑夜降临我们内心的,也会留下星星。
三五锄在读书会的最后一天,给我们提了几个问题:
我原以为:我原以为改变意味着推翻过去的一切重来。
我现在认为:改变也许更意味着接受了过去的一切,却依然能坚定的前行。
阅读后我(要/在)改变的行为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要学会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有时候“,有时候我会难过,有时候我会愤怒,有时候我会受伤,有时候我也会伤害别人……我要允许这些“有时候”,因为“幸福就在有时”,在这些有时候的间隙里,我们学会如何在“感情决裂后”去修复。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不要想着去过100分的人生,有时候,90分也许才是最完美的,如维纳斯的断臂,不完美才更让人心动。如果你是一个妈妈,那么,你的修复行为也会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一切都可以改变,没有什么大不了!
人生是一场旅行,“尽管我们环游世界去发现美,但若不是怀揣着美的念想,我们将一无所获。” 唯有爱可以换来爱,唯有美好的念想可以换来美好,如果你旅行的终点是意大利,命运却将你送去到了荷兰,那么,欢迎来到荷兰,让生命的这个小插曲变成你生命中新的主旋律。接受它,享受它,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