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印度疫情严峻,是共情还是嘲笑?

2021-05-08 06:52:22  本文已影响人 

读书札记:印度疫情严峻,是共情还是嘲笑?

一段古文近期很火。原文来自《礼记·曲礼上》,文段不长,照录如下: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大意是古人舂米,喜欢唱送杵的号子,当邻里有殡丧之事时,应该默舂,不在巷中歌唱,以示同哀之心。

这段之所以火,背景是印度当下疫情严峻,国内一些人对此幸灾乐祸,因此所谓有识之士引经据典,搬出这句话,对这群人进行批评、嘲讽。

批评得有没有道理?肯定有道理。两家关系再差,邻居办丧事,你在隔壁吹拉弹唱,肯定不合适。这是常识。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举出《礼记·曲礼上》中的另外一段话来反驳: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意思很简单,大意是对于杀害父亲、兄弟、朋友的仇人不共戴天,见即杀之。

印度是恶邻,历史上曾结下梁子,前不久又发生冲突,死伤严重。说是仇人,也不为过。仇人家遭灾了还不许我乐呵乐呵。英雄尸骨未寒,犯得着为仇人操心尽孝?这样的共情我做不到。

这些人认为做人不可太圣母,有同情心是好事,但不能太泛滥。孔夫子也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这种想法,其实也不为过。

两句格言都来自同一经典,貌似都有道理。到底是哪种更正确,这事肯定不会有个定论。不论持有什么观点,几乎能找到理论支撑,话说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引经据典这事都不难。

每个人的思想、立场不同,对待同一件事肯定不会有整齐划一的看法,这很正常。世界不是平的,它多元而多彩。

遇事不决找名言,是我们的陋习之一。所谓名人名言,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一家之言,换一下时空,说不定就是谬论。

古人的有些道理,本身就很拧巴,正反都有理,比如百善孝为先与忠孝难两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这些意思相反的话,到底信那一条?现在的人引经据典也是有筛选的,有利则用,无利则视而不见。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现实情景,早已不是古代人所能够预判。时空不同,情景迥异,古代的智慧不可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中说: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况且,人生如此复杂,怎么可能被一些名言所限定。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每个人的生命都多姿多彩,照着名言生活,真是笑话。人生在世,远离鸡汤,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活出自我,酣畅淋漓,岂不美满。

回到开头,面对印度疫情,舆论场存在着巨大的分裂。

不过同情也好,嘲笑也罢,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言,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姑且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过好中国人自己的日子,才是正道。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 下一篇:《明夷待访录》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