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500字

2019-12-26 16:12:29  本文已影响人 

  本人所阅读的《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为人民邮电出版社版本。这本书初读是令我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因为勒庞的观点是那样的犀利又“邪”,充满了魔力。然而阅读到一半时,有了读《人类动物园》时那种怀疑——那些欠缺严格科学论证和逻辑思辨基础之下的结论,是否是一种强行猎奇,是否会对传播学小白产生一定的误导。也许我浅薄的社会阅历尚且无法全然领会书中观点,但不论怎样书中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是具有启发性的。

  首先先理清乌合之众的概念,乌合之众区别于公众和大众,它指的是群集。群集指集合状态下的人群,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并不具备成为稳定社会构成体的条件。而“融入群体的个体其大脑活动因为被催眠而处于瘫痪状态,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一个甘愿听命于催眠师的奴隶。”(P17)

  绝大多数群体在群体中感情和道德观会产生迥异于个人的变化。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夸张性和单纯性,偏执、专横和保守种种感情将蔓延在群体之中。

  书中P26引用了贝勒·波拉号护航舰搜寻在风暴中失联的巡洋舰的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是一种集体幻觉,“值勤兵收到遇难船只发来的求救信号,船员们顺着信号望去,所有人员都清楚看到遇难船只后面拖着一个载满人的木法。船上的官兵看到‘有一大群人在朝他们挥手,并发出阵阵哀嚎。’然后营救船只接近目标时,官员们才发现原来是海上漂浮的几根长满树叶的树枝。”

  在群体感染之下,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速蔓延。而且这样的感染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间快得多。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使沉默的螺旋产生。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除此以外,群体之中信息压力也无处不在,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另外,个体还无法避免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因此勒庞才说,“如果说‘全世界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智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全世界的人’会比伏尔泰聪明;结果恰恰相反,是伏尔泰比‘全世界的人’聪明。”(P15)

  利用群体的心理,那些领袖和政客们也建立了自己领导的艺术。为了照顾那些群体难以理解消化的观念,“一些观念必须经过一番改造或修饰,使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勒庞说出了一些公众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18世纪的民主观念,读书笔记。事实上都不算高明。以哲学家的观念,它们充其量只是对民众的误导。然而,这些观念却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社会影响。乃至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依然是影响各国行动的最基本因素。”(P41)如果勒庞生活的时代能看到中国近当代所发生的事件,估计他是要被中国一部分政客的群体心理运用能力所惊讶。

  勒庞还总结出了一些群体领袖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和说服手法。他们擅长断言和重复,并且具有强大的耐心,进而开始传染。此时一种神奇的被成为威望的力量也形成了。拿破仑的下属旺达姆将军就这样评价他所效忠的这位伟人:“那个像魔鬼一样的人对我施加了一种我自己也说不明白的魔力,我不怕鬼神,可是一见到他,就像小孩一样发抖,他简直能使我穿过针孔、投身火海。”(P92)

  有趣的是勒庞在撰写此书时也运用了大量的断言和重复,我们能看到他的论证往往是先抛出结论,再从历史选取例子来证明其观点合理性,始终在坚定地重复自己的论点,宛若一本鼓吹和宣传的手册。也许正是他深谙群体心理并想嘲笑群体一把,才将此书撰写地如此简洁明了、愤世嫉俗又透着一股子邪气。本书的传阅广度超越了他以往任何一本著作,并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一种猜测是千百年来群体的弱智表现让勒庞实在看不过,他也想利用这样的手段去打动群体。如若这样的写作手法真是勒庞有意而为之,那他真算是个反群体斗士了。

  有人说《乌合之众》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提出了大量论证不足的群体心理观点却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本书让每一位阅读之人对自身劣根性更加深信不疑,人类社会似乎是被阴云密布的气氛笼罩着,我们了解历史必将还会产生悲剧,却无法避免和改正。

  在《乌合之众》第三卷第三章是有关犯罪陪审团的,勒庞罗列了大量“不懂群体心理的人作出了错误的群体决策”的例子。如1848年,法国政府颁布决议,从不同阶层中挑选陪审员。专家们遗憾地发现,不论陪审团由哪些人组成,其决策结果都是完全一样,因为在审判长面前,个体的专业、职业和意见都变得微不足道,陪审员都满怀初学者热情和虚心求教的态度,他们的精神从未改变,他们的裁决也依然如故。”(P120)

  在勒庞过世后,现在心理学建立了一种打破群体迷幻的机制。实验证明,在决策群体中加入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只会一个动作,即说“不”,大家事先都知道他是傻瓜,可即使如此,75%的人还是因之而更愿意提出反对意见,此前他们总是100%同意。

  1957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便是对这种机制一个影视化的说明。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在这12人中,只有戴维坚持无罪。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劳里斯顿花园谜案_高中读书笔记1500字
  • 下一篇: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_高中读书笔记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