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时间之墟》读书笔记

2020-07-04 07:31:29  本文已影响人 

《时间之墟》读书笔记

第一重是最显层,它是支撑小说叙事进程的大设定:时间在一天內无限循环。这个loop的设定非常简练:原点和跳转。一切存在会以一天为周期跳转到原点,恢复原样。这意味着:物质永不损耗,包括肉身。一个东西用掉了,当第二天跳转回原点时,就又回复原样了。同样的,一个人肉身被毁,第二天跳转时,又活了。这一时间循环设定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虚拟现实设定,也即,这是一个“13度凶间”,或一个可以无限save-load的虚拟世界。因此,第一重意识存在是虚拟空间。正如小说自己说到的,从时间开始循环那天起,就开始了“虚纪元”,与之相对的,就是过去不可逆转的时间箭头下的“实纪元”。

按照我们通常的科幻思维惯式,谈论虚拟世界问题,其主旨就必然会隐喻现实世界的真幻问题。我们的现实是个“matrix”,我们是“brain in a vat”。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感受,总是诱使我们反思现实生活的不真。这是虚拟-现实里的斯芬克斯之谜。但宝树的这个虚拟世界一下子跳过了这一传统发问,他借此带给我们的是丰富有趣的人类历史演化进程。这种历史演化不是程序性的假设,而是真实进程。之所以是“真实”的,来源于这个时间设定中的一个小变异:尽管人们在时间循环中每天都跳转,但99%的人都保留记忆.。换句话说,在时间循环中,一切物质都刷新到原样,但精神却不刷新。这意味着,在第一重意识存在领域里,也即在这个loop世界里,存在着变化的东西——精神。这个世界不能看成是单纯的逻辑运算的程序世界,它也是活的。这个活的东西就是每天都在增加内容的精神。

第二重意识存在就是上述变化着的精神。小说中告诉我们,只有1%的人是“无忆者”,他们对于历史演化毫无作用,他们在第一重意识存在中只是摆设和累赘,而在第二重意识存在中,他们是非存在。只有那些在时间循环中有记忆的人,才参与历史的构造,也包括自身精神的构造。历史的构造表现为从脱轨时代-惯性时代-享乐时代-疯狂时代-交友时代-越狱时代这些序幕开始,直到时间教开创新的社会秩序为止,这是一副异常绚烂生动的人性画卷。而精神构造则是个体之人在其中追寻永生意义的道路。令人惊异的是,宝树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极端丰富和极端贫困两个同样合乎逻辑的极端。一方面,永生的人百无聊赖,杀人放火纵欲享乐总是有时而尽,但是钻研各种义理奥秘、学习世界各国语言却是无穷无尽,让人乐此不疲的,“为知识而知识”几乎成为人类最普遍、最普通、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奠基于第一重意识存在的虚拟性质已经封锁了人类探索新知的可能性,尤其对于与物质相关联的事理,根本上无从了解,自然科学彻底瓦解。精神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的极大贫困同时作用于人类的心智领域,这是一种吊诡么?这几乎是在发问:脱离了物质(肉身)的精神是否可能自己螺旋上升?灵魂能够仅凭回忆就拥有全部知识么?小说中,那个因追逐肉欲而表现得貌似祥林嫂的女人陶莹,在后半部分关键时候暗示了这个道理:精神在扬弃肉体获得自身的纯粹性之后,是否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扬弃,也即扬弃这种纯粹精神本身?陶莹向韩方解释说:我只坚持肉体的生活,因此避免了精神的异化。这里的“异化”并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外化自身,而恰恰就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精神本身的走火入魔。只有那些坚持对精神的扬弃做再扬弃的人,才能发现纯粹意识世界之间的“星门”,他们被称作“吟游诗人”。他们是世界的精神化过程中出现的冥顽不化的bug。

如果我们到此为止,那么世界的最后结局似乎仍旧应该回到实纪元。虚纪元的矛盾表明的正是它的不可能性。精神的两个纯粹表现其实是自我消解的,人不可能在对外界不再能知的前提下对自己越来越有知。在这种前提下谈精神的丰富性,其实是叶公好龙。但我们看到的是,宝树根本无意于回到实纪元。在他那里,还有另一个洞察宇宙整体的终极意识存在,它是意识的最初也是最终场所,藏尽一切自我意识和意识的种子,也即,借用佛教术语,阿赖耶识。


第三重意识存在是一切意识的整体存在。这也是小说中最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可以说其中有“逻辑”矛盾,但这种逻辑矛盾未尝不会是因为我们自身眼界和维度缘故才导致的范畴误用。首先,时间循环的触发被看做是宇宙诞生之处的古文明人类在亿万分之一秒內所做的“人为”设定,以便让未来的文明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完成其意识提升之路。这种人为的机关设定要么预示着:宇宙整体意识是一个主观的主宰者,是有心机的、有目的的;要么预示着:宇宙整体意识被一个文明控制着,为的是实现这个文明的自身意图。这两者都跟宇宙整体意识的自身要求相矛盾,整体意识变成自主意识或者被自主意识所控制,这都会变成部分意识。其次,进入时间循环的地球被看做是一个扫描副本,原件已被摧毁。这一解释肯定了第一重意识存在的虚幻性。那么,扫描件里的精神体的发展,如果能够与宇宙意识整体实现对接,那似乎表明,宇宙整体意识也是扫描体同一层级之物,这就需要解释,实纪元中的存在到底比虚纪元里的存在更多存在性还是更少存在性。如果实纪元更多存在性,那恰恰表明,精神的扬弃之再扬弃之所应该是实纪元,如果实纪元更少存在性,那么精神在扬弃之后达成自身的纯粹性,又为何会感觉到缺失?最后,在通向宇宙整体意识中还有一道坚实的阻隔,那就是,即便精神已经摆脱了肉体,但精神仍然是作为个体单元而存在的,看起来,个体的自我意识是无法消除的屏障,一旦消除,个体不再是个体,宇宙整体意识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无“人”关心的事情了。无人关心意味着无足轻重,或许也意味着:压根不存在。(小说最后写到虚纪元里的那个爱德华滋要自建一个封闭的地球整体意识,但由于那个未被注意的深海古菌的自我意识的缘故,最终融合失败。任何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都是致命性的!)
难以理解但不能过度解读
这部小说可谓刘慈欣科幻纪元下的又一让人大快朵颐之作。它像《基地》一样全篇都是两个人在说啊说啊说,但却又仿佛是侦探小说在推啊推啊推。由时间循环和女主角跳楼我联想到的是一篇关于“老夏”的题为《逃亡》的短篇魔兽科幻。关于艾薇和韩方的首次相遇,似乎拥有一般时间旅行小说一样的死循环:女主角因为在记忆里有着与男主角在未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所以才去寻找男主角;正因为女主角主动寻找男主角,所以他俩才在未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他们的相遇是未来安排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朱镕基讲话实录》读后感
  • 下一篇:《克服困难》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