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怎么写

究竟读后感应该“读”多一点还是“感”多一点

2025-04-25 08:41:08  本文已影响人 

究竟读后感应该“读”多一点还是“感”多一点

“观自在”微距摄影作品:朝生暮死的蜉蝣

这个标题里的“究竟”, 是一个动词,支撑它活动的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佛家看来,用分别心得出的结果,本身就是很不究竟的;但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学者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生出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写读后感时,应该写“读”多一点,还是应该写“感”多一点呢?
有人说,我不写读后感不就行了吗,我写正规的、标准的议论文就行了;也有人说,我写影评、文评不就行了吗,还写老掉牙的读后感干嘛?
实际上,对于及时“固定”自己的阅读成果、积累写作素材而言,读后感的写作仍然是再有效不过的手段,几乎是——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还是绕不开要究竟一番“读”和“感”所占的分量与比例的问题。
我曾经自悟到“无问即无佛,有问必有佛”的道理。于是,今天我就来“冒充”一回这——“佛”。
如果嫌我这佛不够级别,那还是先请出我们的“古人”来。
别小瞧了这些“古人”,我们的这些个疑惑他们早参透了。比如宋代就有著名的朱熙的“朱子读书六法”,我认为,至少我至今无法超越,也不打算超越。


“观自在”微距摄影作品:草蛉

据元代程端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朱子语类》等语录体著作记载,“朱子读书六法”的原文为:
一、循序渐进
‌“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二、熟读精思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

三、虚心涵泳‌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四、切己体察‌
“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五、着紧用力‌
“读书须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六、居敬持志
“今日学者不长进,只是心不在焉。若读时不敬,便与不读同。”‌


如果一个当代人按这六个方法来读书,他肯定会采用到“写读后感”这个措施和途径。一举六得,莫过于长期读、长期写读后感。读书而不写一写读后感,很难相信他把这书读进去了、读深细了。

写一段时间读后感,自然生出这样一些疑问:读后感究竟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如果是,读后感的文体特征有哪些?

最后,无论你怎么探讨,都会归结到同一个问题上来:“读”和“写”应各占多大的比例?这个问题底层暗含的意思就是:是“读”应该多一点,还是“写”应该多一点?

“观自在”微距摄影作品:草蛉

我身边没有现成的著作可以查证,只好又来用DeepSheek。结果发现手机版和电脑版相同的指令下达后,一开始出来的观点还完全相反。好在各自展开论述和结论时还是一致的,所以也就不去细究了。也择其一录之如下罢了:

指令:你是一名大学中文系教授,你需要判断读后感是否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如果是,读后感的特征是什么,附上表格式文体特征对照表更好。

手机版DeepSheek:

作为中文系教授,我将从文体学角度对"读后感"进行专业分析:

一、文体独立性判定

1. 依据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的文体三要素理论(表达对象+表达意图+表现形式),读后感符合独立文体的基本条件:

表达对象:特定文本的阅读体验

表达意图:呈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

表现形式:夹叙夹议的复合结构

2. 根据张岱年《文章学通论》的文体分类标准,读后感属于“应用性说理散文”的亚文类,具有明确的文体特征。

二、读后感的本质特征

1. 主体间性:作者-文本-读者的三重对话结构

2. 体验优先:强调"以情入理"的认知路径

3. 阐释循环:文本细读与主体经验的互文关系

4. 复调结构:包含复述、分析、联想、批判等层次

三、文体特征对照表

特征维度
读后感
书评 
文学评论 
读书笔记
核心功能
主客对话记录
作品价值评判
理论阐释
知识整理
主体立场
主观体验优先
客观分析为主
学术中立
    信息筛选   
结构特征
感受→分析→升华
总评→分论→结论
论点→论证→结论
摘录→注释
语言风格
感性修辞+理性分析
专业术语+数据
学术话语体系   
简洁陈述
评价标准
真诚性>深刻性
准确性>创新性 
创新性>可读性
完整性>文采
典型范式
《读<论语>有感》
《<围城>新解》
《解构红楼梦》 
《资本论》摘要


四、教学实践建议

1. 区分初级/高级读后感:

   初级:个人感受的自由抒发

   高级:建立文本与理论框架的对话(如现象学阅读、接受美学视角)

2. 避免常见误区:

   书摘复述症(内容>50%)

   情感泛滥症(缺乏理性支撑)

   理论套用症(生搬批评理论)

3. 推荐训练路径:

   文本细读→感受记录→理论映射→结构整合→修辞润色

当代文体学研究新趋势(如James Phelan的修辞叙事理论)提示,数字时代的读后感正衍生出视频评论、互动书评等新形态,但其核心特征仍保持稳定性。这种文体的教学价值在于培养"批判性共鸣"的阅读能力,是连接文本世界与现实经验的重要桥梁。

看完这份材料之后,还是没有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于是我重新下指令:读后感究竟是读占主要还是感占主要?

手机版DeepSheek:

关于读后感中"读"与"感"的权重问题,实则是理解与创造的辩证统一。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文本对话的建构过程

1. 深度阅读构成认知基础

通过文本细读建立的认知框架,如同建筑的地基。以《红楼梦》为例,未深入理解四大家族的兴衰脉络,便难以体察"满纸荒唐言"背后的历史隐喻。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理论,恰恰印证了读者在文本重建中的主体地位。

2. 个人体悟生成意义网络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读书笔记显示,其创作灵感多源于对西方经典的"误读"。这种创造性误读实质是读者将文本置于个人经验坐标系中的再定位。当我们读加缪的《局外人》,北非烈日下的荒诞感可能在都市青年的孤独体验中获得新的诠释。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双重机制

1. 镜像神经元驱动的代入体验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阅读描写动作的语句时,大脑运动皮层会同步激活。这种具身认知机制使读者在《老人与海》的惊涛骇浪中产生肌肉记忆般的共情,为后续感悟奠定生理基础。

2. 前额叶主导的批判思考

当读者跳出文本进行价值判断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开始活跃。歌德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既被情感裹挟,又能冷静剖析时代病症,这种双重性印证了阅读认知的层级跃迁。

三、文化场域的动态平衡

1. 学术批评的阐释规范

新批评学派强调文本细读,要求感悟必须扎根于字里行间。T.S.艾略特解析但丁时,每个意象诠释都紧扣原文,这种严谨性确保了文学批评的客观维度。

2. 大众阅读的个性投射

网络时代的"弹幕文化"凸显了读者即兴感受的价值。年轻读者在《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中读出的职场生存哲学,虽偏离作者初衷,却构成了新的文化增殖点。

结论:真正的深度阅读犹如量子纠缠,文本内核与读者意识在交互中生成新的意义态。建议采用"三明治写作法":首层呈现文本核心逻辑,中层展开跨文本关联,顶层嫁接生命体验。如同普鲁斯特由玛德琳蛋糕引发的记忆潮涌,最高级的感悟恰是那些从字缝里生长出来的、带着体温的认知结晶。

这个“结论”,至少让我颇为满意,我有时不自觉就是这样做的,只是没有总结、归纳、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已。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读书、放心去写读后感了,任何整本书阅读是离不得写读后感的。因以记之,不嫌其烦。

返回读后感怎么写列表
  • 上一篇:读后感写作指导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