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作品的内容并不难,但我们在概活时,对内容进行筛选是十分重要的。其中一个筛选内容的捷径就是把握作品的写作背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我们了解背景后,就会对内容的整体有一定的把握能有意识地寻找相关段落。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呢?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充分了解作品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中,而作者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下这一作品的。如果是读一本书,我们可以翻看前言、作者简介等,帮助自己了解更多故事背景:如果是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了解更多写作背景然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资料。
我前段时间看了《平凡的世界》,想要概括它的内容,我要了解哪些背景呢?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述的内容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小说刻画了各个阶层众多通人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当时生活的艰难曲折。了解了这些,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就能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恰当的观点和见解。
02
弄清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要想抓住重点,我们还需要弄清楚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不会出现偏离文意或不恰当的感悟。要弄清文意,我们需要用心去发掘作品意欲揭示人物的哪种精神品格,反映哪种社会现象,抒发怎样的思想情感,还要找准哪些章节或段落是重点等。
在《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故事中,作者重点写妻子每次愿望达成后仍然不满足,多次催促渔夫去向比目鱼提要求,以此刻画出渔夫的妻子贪婪的嘴脸。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揭示人物贪婪”这个部分应该重点写,其他部分可以一笔带过。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时,偶有写偏的问题,这就是因为没有找准重点。
我们只有找准了重点,写作才不会失了分寸。
03
从重点情节找“感点”
当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弄清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作品的基本脉络就出来了。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找到重点情节或片段,将重要的内容稍做补充。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同学们可要拿出你们的笔记本做好记录哟!一部优秀的作品,总会有触动我们的重点情节或片段老师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从中寻找“感点。”
那我们该如何揪出这些“感点”呢?
“感点”可以是由某一故事情节产生的,可以是从人物对话中产生的,可以是从人物的某一小举动中产生的。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然后加以联想、生发,才能由此及彼,加以延伸,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不是感觉很简单?你们都明白了吗?接下来,有请两名同学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
同学A:当我读到“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非常生气。那些侵略者实在太过分了!他们疯狂地将圆明因内的贵重物品据为已有,而我们这些华夏儿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毁于一旦……这是一段多么屈辱的历史啊!落后就要挨打,这可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啊!
同学B:当我看到“国王没穿衣服走在大街上”这一情节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这个国王也太好骗了吧?他居然真的相信了两个骗子的话!可是大街上,除了一个小孩子,居然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这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同学A和同学B都是从重点情节中找“感点”的,但同学B挖掘得不够深刻,因而我认为同学A写得更好。
是的。其实理清作品脉络,抓住作品重点并不难,只要做好这两点你写读后感时会感觉更加轻松。
要想写出有重点的读后感,首先,应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就能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表达恰当的观点和见解了。其次,写读后感时需要弄清楚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不会出现偏离文意或抒发不恰当的感悟的情况。最后,我们要结合背景及作者的意图补充重要情节,引出自己的“感点”,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