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第七天》读后感800字

2025-05-15 08:33:21  本文已影响人 

《第七天》读后感
总是想完成上课时大脑宕机说不上来的问题,以下是我对余华老师小说《第七天》的其中一两点感受、感想
(虽然可能很浅显):

1.小说中,即使人死了,那种人世间的秩序和hierarchy却依旧没有死,候烧者也需要排队。
在亡灵等待火葬的过程中,有权有势、有头有脸的人物可以坐在贵宾席的沙发椅上,而平民百姓只能坐在塑料椅子上
——似乎人世间的虚伪延续到了亡灵的世界,一种cold satire(挺讽刺的)。

荒诞、陌生、非理性、非惯性。

当伍超作为一个新来的亡灵,来到亡灵世界时,指着那片最美丽的地方问人们:
“……那是?”
:“死无葬身之地。”

不用安葬,就不用被关在墓地,也不用被棺材里的黑暗笼罩。
这些骷髅像树叶一样,被时间慢慢地腐蚀。
即使只剩叶脉,我也总觉得只要他们没有下葬,就不会被火化,就一直完整地活着,只不过在另一个世界。

我想到庄子:
他希望自己死后,就那样躺在旷野上,被蚂蚁和苍鹰分食也不要紧。

棺材、墓地、排队……
像宗教仪式一样

似乎逃离了这些ritual,逃离了世俗的捆绑,才是最好的归宿。

人们在这个异于人世的世界里,忘记了活着的仇恨,忘记了对达官贵人无能为力的忧虑,却没有忘记亲人,没有忘记爱。

2.余华老师笔下的女性能让我心动,能让我心痛:

余华老师好像很少会把女性写成坏人
——即使书中有些人只有职业,没有性别。

昨天晚上跟室友说:“余华老师笔下的好多女性都好弱小,好无助啊!比如说《在细雨中呼喊》。”

室友说:“诶,那个时代的女性就是很可怜的。”

我觉得《在细雨中呼喊》的女性和《第七天》里的女性形象不太一样:
就像李青不仅是漂亮的,也是聪明能干的,她希望别人能够肯定自己的能力,渴望独立与真正的尊重。
然而现实……
像是在雨夜里呼喊,我会想象,李青心里也在呼喊着什么。
每一个人心里都在呼喊。

我其实挺喜欢书中这个奇幻的亡灵世界,尤其是死无葬身之地。
世人遗忘了他们,他们就在这里相互取暖。
会联想到杨照先生写的《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没有读过拉美的作品,不知道拉美的幽灵是什么样子的。

By the way,从词义上理解,拉美世界人死后灵魂会游荡在尘世,与生者共存
——从这个意义出发,他们不像是死了,像是还在人间;
但是“亡灵”代表亡佚,似乎不复存在;
在我们的文化里,很有意识地划分生与死,生与死有清晰的边界,并且两个世界相隔甚远
——人死后是应该要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不管是在天上还是地下,就是不在人世间。
似乎总是有分隔、划分的习惯,保持界限感。
(我就自己瞎想,也可能是错的。)

这些都是我今天的回想,阅读的时候不会试着去分析:
Anyway, your enjoyment of a novel can suffer from too much analysis and dissection.(摘自《牛津高阶》例句)

我不喜欢过度剖析,尤其是冰冷地剖析人们的苦难:
如果你对待文字如同拆分结构精密的庞大仪器,那你得到的就只能是一份浩大的、繁琐的工程,和满地冰冷的零件。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读《山月记》有感800字
  • 下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