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
与现实的荒谬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余华
从《活着》到《第七天》,余华展示了一个生与死的世界。《第七天》中,余华用一个个“荒诞”的事件刻画了一幅幅不曾被见过的社会的角落画面。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是:
1.人言可畏。书中多个画面均体现着言论的威力,无论是被“流言”猜测和塑造的李青,还是在选择自杀时尚未被安慰的刘梅,虽不是被舆论裹挟而走向的极端,确成为着认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次次在“流言”中被重塑这形象。
2.权与民。书中将权力与民众的对立刻画到了极致。从“强拆房屋”到“27个弃婴被当做医疗垃圾”再到“卖肾买墓地”,余华的笔下展现着一个荒诞扭曲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是极端的,却也是带着部分真实的。书中的腐朽政权从来不考虑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用无数个谎言来掩埋一个真相,自打圆场的行径悲哀又讽刺。这样权民对立下的世界,将社会未曾被看到的光尚未及的地带一一展露。
3.书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男主角杨飞的父亲杨金彪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依旧愿意穷其一生,将自己所有的爱给予;李月珍与郝强生与杨金彪之间的友情支持,对于杨飞毫不吝啬的爱均让人动容;李青与杨飞、刘梅与伍超间爱情的纠葛,有缘无份的结局在余华的笔下生动又细腻。
书中最为吸引眼球的点在于,另一个世界与生者世界的对比。比起“生者的世界”,另一个“非生者的世界中”更像是一个理想世界。在那里,没有仇恨的阻隔,没有权力的压制,也没有人性的扭曲;在那里,和平互助是常态,遵守道德是本能;在那里,没有流言的困扰,没有腐朽的政权,只有开放和包容。在这样的对比中,“生者世界”的荒诞被具象化,“唯金钱主义”、“唯权力主义”相形见绌。
书中对悲剧的描写淋漓尽致。杨飞与父亲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李月珍没能跟随丈夫女儿前往美国、伍超和刘梅苦难之后依旧只剩永别,而这些所有的遗憾却也都有了弥补的余地。在只有亡灵的世界,杨飞与父亲重逢,李月珍有了28个孩子,刘梅在伍超的付出下拥有了完美的“安息仪式”。因此,书中所传递的不仅有现实主义的悲观还有理想主义的浪漫,余华以悲剧化的现实呼唤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同时构建着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
永别是重逢,相逢亦为永别。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阳光的普照尤为强烈。我们无需忧虑极端的非道德主义,我们却需要反思社会阴暗面的存在缘由。我们需要拥抱现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需要共同致力于理想世界的产生,规避荒诞世界的到来。这是我认为的《第七天》这本书带来的意义。
书摘: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