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喧嚣读后感
最近看了小镇喧嚣,第一次接触田野工作者这个词。一开始是当故事书看的,觉得作者的这个工作真好,下乡下做一个观察者,记录出来就能申报课题,出书。越看越有意思,觉得这类基层纪实类的要多看,用大厂里的说法就是,能总结出优秀的打法和经验。
书的内容是记录2000年初的乡村工作,以湖北江夏为原型(所以读起来也很亲切,一开始村干部,村民的对话的方言一看就觉得是湖北的),围绕征收、城镇化发展而展开的基层工作。
觉得有意思的原因是,这些跟上班上遇到是一样样的。而乡镇里的事情,国家的政策执行、矛盾调解、征收、创收比工作上的事情琐碎得多,麻烦得多。乡镇里的事情涉及的人群广,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工作上的同事关系更为复杂。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证明了从决策到推进这些是有效的,那么套用到职场上,那是手拿把掐。
这里不谈政治(主要是不懂),只谈项目推行遇到复杂情况怎么办。
从人物上: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三方,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群体,利益有一致的也有冲突的。这里有意思的是村干部是村民选的,要站在村民的一边(自己本身也是村民),乡镇干部是政府的一方,村干部要受乡镇管理承接乡镇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会紧密关系到自己作为村民的利益,他既要站在政府的一方,但涉及到自身切实利益也会偏向村民的一方。所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于顽固份子各个击破。
从思想上:重视动员,重视抓住主要矛盾。重视动员是因为每个人利益不同,在没有足够多的理解和足够多的信息时,习惯性是拒绝变化。跟做广告一样,反复做,反复听,接受的可能性就越高(参考洗脑)。抓住主要矛盾是小事情不影响大局。在原则和底线之外,要留白,留空间,这样才能有条件可讲,才能继续对话,达成一致。在事项阻滞的时候,不能继续对话,是大忌。尊重各方利益和目的有差异,也要时刻记住”本方“利益最大不是利益最大的,项目能落地才是效用最大的。
从方法上: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一个猴一个栓法。认清事实,不可能一个路子对所有人都有效,打蛇打七寸,每个蛇的七寸都不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用魔法打败魔法。底线守住,该灵活就灵活,不是所有人都是讲事实,讲道理的。中国共产党是唯物主义的,但不耽误福建还有妈祖调解室呢。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关注目标达成就行。
从情感上:在情感上不要只讲情感,而是把情感当做工具。伤心不能当饭吃,但是伤心的眼泪可以换一碗饭来填饱肚子。打感情牌这个词,觉得特别妙,打,说明是一个动作,是一个方法,牌说明讲输赢,讲利益。终究要认清楚这是一个工具。具体的物质的方法已经上了,那就从精神上再上办法,组合拳。
从书中可以从具体案例中抽象出很多工作可能遇到的场景,遇到撒泼打滚不讲道理的怎么办,遇到各方纠纷怎么办,遇到改革项目推进受阻怎么办,遇到形式主义了、官僚主义了怎么办。越看越有职场甄嬛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感觉。
读后感嘛,不一定对,纯属瞎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