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随笔
最近在课本中学到了《我与地坛》一篇课文,与以前学《秋天的怀念》时不同,在读了全文后发自内心深有所感,遂愿以随笔记录。
《我与地坛》的字里行间中透着的是平静的力量。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切体会到那一笼笼极致的静,令人发晕的寂静。但是开通七窍用尽力气听,静谧中似乎还有窸窸窣窣的一丝丝声响,细细辩识,才发现那是自然界的声响,是命发出的生气,进而关注到了微小的生命群体。于是我们就于声中见自然,于天地间见万物,于万物中究察,恍然大悟到头来琢磨的还是自己中的这个“我”。“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我心乐,万物喜;我心伤,万物哀。一个人所看到的,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无不是自我意识附加于他物,可往往观他和观我是不一样的,这正是因为个体的独一无二,生命存在的姿态迥乎不同,使观察者无意识中开辟了新视角新方向,也在其中主动深刻的反思了自我。
其实,读史铁生的文字,总联想到一个形容短语“灰蓝色的忧伤”。就拿《我与地坛》来讲,全篇时间跨越久,地点却不曾改变,光阴流转,地坛屹立于时空纵轴越发沧桑古迈,除墙皮脱落等容颜易老以外,砖石下的根基却不曾浅薄过半寸,反而随历史纵轴而越扎越深,另史铁生无法自拔。可是,史铁生虽然喜爱这份亘古,但更珍视从这份亘古的静中挖掘生命的动。这是他作为一个残疾人自己安排的每天按部就班要执行的工作,更是精神食粮与活下去的动力和意义。
因此,感到忧伤是对的。生命线索就是那条更迭速度如白驹过隙般的横轴。而两根轴相交之处正停着一台轮椅,上面坐着一个作家,一个生命的思考家。这份空间与时间的不协调和不统一,必然使这位作家的文字忧伤而复杂,但却近乎本质的通透。至此,我愿评价《我与地坛》为“一个生命——不幸中的伟大”
史铁生是个描写高手,准确的说其观察能力强的惊人。我觉得他实在可以媲美法布尔,只不过两位伟人一个理性一个感性罢了。《我与地坛》中单单是对于四季的描绘,就让我整个人兴奋的心中痒痒,每个文字都那么的活灵活现,以至于墨色的横竖撇捺生生在我脑海中拼织成分镜,自顾自的演起电影来。先以一天来对应四季,其次以园子里的声响对应四季,再以园子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接着以心绪对应,最后以艺术形式对应,末尾再以梦来对应。在此引用一些片段。例如在以心绪对应四季中,“秋天是从外面买一颗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还有,“冬天是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我想光光是“整理发霉的东西”和“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这两个轻巧诗意的行为,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人动容,这种对自我的追求,正是史铁生对待生命、对待活着这件事的最终态度。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地坛中几位个性的“常驻民”的生动描写,从中观世间百态,不亦乐乎。
总而言之,在沉淀了一个月左右,我终于提笔写下这篇感想,思考也终于转变。一开始我是对这篇文章又爱又恨,主要恨在基调的淡然怅惘,可是时间用仅仅三十天便彻底推翻了我的原始本,事实是:一篇蕴含着本质性哲理,并用细腻文学传达出成熟深沉情感的思考型文章,需要我们用心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