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中午的阳光漫过窗棂时,终于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合上书页的瞬间,董宇辉笔下的画面忽然有了具象:驯鹿踏过苔藓的细碎声响,月光下萨满起舞的朦胧剪影,篝火旁彻夜不息的欢歌,还有晨雾漫过山林时,被阳光刺破的那片透亮,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兴安岭,竟像亲身走过一遭。
这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族的史诗,却没有宏大的叙事,只以一位近百岁酋长妻子的口吻,将族群的百年变迁揉进“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四卷时光里。“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每次读起这句话,心都会轻轻一颤:原来时光可以这样温柔,也可以这样厚重。
在那里没有什么上学工作,有的就是从祖上一辈辈传下来的男猎女织。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得馈赠,也遵从着大自然的法则与敬畏。每个人的命运走向唏嘘又合理,背后都是不同的选择。奉献,牺牲,遗憾,美好,幸福,意外,纯真,朴实,执著,顽强……人们在山野中相遇,也最终在山野中分离。人与人之间的爱恨都很简单,聚散也随缘。
“这次出去会不会有风险?”
“有的啊,每次出去都有风险的啊,死了就死了,没死就回来找你玩。”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当原始的自然文明与工业文明发生碰撞,毫无疑问原始文明被一点点蚕食,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部落时常有部民意外而亡。起初我感到压抑,常感叹人总是脆弱而渺小的,从父辈林克、尼都萨满、达玛拉、伊芙琳,到她这一辈,再到子孙后辈,百年时光,五六代人经历了无数苦难,他们受困于爱恨情仇,即便脚步踏过河流右岸,但灵魂始终走不出那片森林。当我读到后面,又渐渐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他们是多么顽强和热爱生命啊!在他们眼里,“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要有婚礼,不该有那么多的忌讳”。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虽然物质生命会消亡,但是万物之灵魂会永存于世,只不过是转换了一种存在方式”。我也相信。
“今年春节的时候,带你们去东北看雪吧。”
“你安排啦。”
因此虽然情感上是悲痛的,但是对待死亡的方式却很平静,没有大兴土木的殡葬仪式,小孩子的遗体一般放在白布口袋里,丢到向阳的山坡上;大人的遗体则会挑选四棵大树,在大树中间搭个架子,让风将他们带走。他们这种信仰抚平了他们对于生命消逝的伤痛,也让他们有了与离开的亲人以另一种形式相逢的希冀,因此格外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轻视任何一种生灵,关于生死,很多人看不透,包括我自己。自风中来,亦乘风归去,鄂温克人来过,在兴安岭的深处留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印记,但他们好像也未曾来过,因为在他们生活的那些年里,与他们相处的一切:数不尽的猎物、美丽而轻灵的驯鹿、鲜美的山菌和野菜、取不尽的木材、看不完的晨曦、晚霞和星光,还有高山和流水,与他们初见时别无二致。他们真正看透了生死,因此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珍惜万物。
“所以,我不是害怕你不在,只是珍惜。”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这句话给我很深启发,一个人没有追求就没有方向,我们常常被问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被问到的那一刻,我其实是迷茫的,我给不出一个明晰的答案,我好像想成为很多种人:富有的人、智慧的人、幸福的人……我想我希望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快乐的、善良的、正义的,以及一个拥有强大精神内核的人。
此刻,好像一闭上眼睛就能领略到兴安岭的美,神游到森林深处寻到了鄂温克人的足迹,看一看他们的希楞柱,不知道抬头是否也可以看到闪耀的星星和皎洁的明月?是否会有清风和流水抚过我们被尘世浸染已久的心?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00字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800字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800字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600字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000字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