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读书笔记
翻开孩子们的交流单,仿佛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他们内心的窗。五十份答案,五十种视角,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只有真诚的共鸣与大胆的想象。这次关于《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共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阅读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修正,而是倾听。
一、“我想变成萨哈拉爸爸,给萨哈拉一个童年”
“我想变成萨哈拉爸爸,给萨哈拉一个童年”陆毅君的答案让我久久无言。他没有选择成为英雄或智者,而是想成为那个在故事中几乎缺席的父亲。一句“给萨哈拉一个童年”,道出了孩子对情感缺失最直接的痛感。他读懂的不仅是情节,更是萨哈拉沉默背后的渴望——完整的家庭、无条件的爱。这种基于共情的“补偿式想象”,远比任何技巧分析更贴近文学的本质:疗愈与理解。
另一份答案中,覃天嵘写道:“我想变成萨哈拉,把‘我’变得开朗一些,这样就会有一个更好的萨哈拉。” 这句话让我看到,阅读如何成为一面镜子——孩子不仅在与书中人物对话,更在照见潜在的自己。他们渴望通过“改变角色”来实践对“更好自我”的期待,这种内在的成长动力,正是教育最应珍视的火种。
二、“去掉教导主任,因为他对萨哈拉的嘲讽”
在“删除角色”一题中,有孩子坚定地选择去掉“数学教导主任”。理由简单而锋利:“因为他嘲讽过萨哈拉。如果没有他,萨哈拉应该会好些。” 儿童的正义观如此朴素:伤害他人的人应当“消失”,善良的人理应被保护。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背后,是对公平与温柔的极致向往。作为教师,我既被这份纯善打动,也意识到需要引导他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正在于,阴影的存在反而让光明更值得追寻。
三、“波迪老师教学方式十分的牛!”
罗皓晨给波迪老师颁发“最佳教师奖”的理由,让我忍不住微笑。他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掷地有声地肯定了一位教师的价值:“因为她让德里变好了,也把萨哈拉的不良思想纠正了。” 而卢艺洋的理性分析更显深刻:“萨哈拉是一等奖,因为她是主角;瑞秋是二等奖,因为她最有趣生动;波迪小姐是三等奖,因为她反复出现且是老师。” 她已初步具备文学批评的思维——从“角色功能”和“叙事权重”角度评判人物的价值。
更有孩子给德里颁发“调皮奖”,因为“老师干什么他都会反着干”。这种带着幽默的观察,既看到了角色的鲜明特质,也跳出了“好学生/坏学生”的二元标签。孩子们用奖项为人物“定性”的过程,实则是在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与价值观。
教学启示:让阅读成为成长的镜子
1. 尊重“儿童视角”的深刻性孩子对情感和正义的理解往往比成人更纯粹。对“父爱缺失”的敏感,对波迪老师“牛”的赞叹,都在提醒我们:不要用成人的“过度解读”覆盖他们最本真的共鸣。
2. 创意问题激活批判性思维“成为谁”“删掉谁”“给谁颁奖”——这些开放性问题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卢艺洋的“颁奖逻辑”展现了分析能力,而“删除主任”的答案则体现了道德判断。问题本身即是脚手架,支撑孩子走向更深层的思考。
3. 文学即教育:在故事中照见自己当孩子说“想把萨哈拉变开朗”,他不仅在讨论角色,也在表达对“开朗”这种特质的向往;当他想“给萨哈拉一个童年”,实则是渴望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阅读课的终极目标,或许是让孩子在别人的故事里,辨认自己的声音。
批改这些交流单时,我画的每一个红勾、五角星,都不只是评判,更是对思考的致敬。教育的美好,莫过于此——我们点燃一盏灯,然后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用这片光,照亮了我们未曾注意的角落。而萨哈拉的故事,也因这五十颗心灵的参与,拥有了第五十一种结局:关于理解、勇气,以及不曾熄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