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从盛唐至今被无数人传诵,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马伯庸用他精妙的文笔带我们穿梭时空,回到盛唐时代,一起去经历运送荔枝背后的故事。
读《长安的荔枝》的时候,真的被马伯庸的精妙奇思所折服,这本书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入手,反向描写了运送荔枝的小人物李善德的故事: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九品官员李善德因买房缺席了一次重要会议,于是被同僚推出去为杨贵妃运送新鲜荔枝,而此时距离贵妃生日六月一日只剩下短短的几个月。
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距离五千余里,路途遥远,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到达,而新鲜荔枝不好储存,“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所以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命令被强置在李善德身上,他无从推脱,为了家人,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执行,他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自己所能调动的一切力量,经历调研、测试、统筹安排、具体实施等环节,之间被地头蛇何覆光欺辱,所幸意外得到老胡商苏谅和荔枝姑娘阿僮的帮助,才得以突破重围。
长路漫漫、辛苦不必言说,在技术有限的前提下,李善德在保温、带枝、盐洗、冰封、换人、换马、换船上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极致,运送路上几次三番因为太累而被马摔下来,在最关键的运送途段又遇到了“逃驿”状况,李善德绝望之际从梦中得到灵感,得以绝处逢生,整个过程可谓九死一生。最后,新鲜荔枝终于被及时运送到贵妃生日宴上,博得贵妃一笑,然而,这一声轻笑的背后,却是李善德等人历经的那些艰辛和苦难。
在我看来,李善德有一颗炙热的拼搏之心,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所以他拼尽全力,策划四条最优路线,一条一条尝试;想出“分枝值翁”、“盐洗隔水”、“挂枝运输”之法,一法一法实验,流尽了心血,白遍了双鬓。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打击,即使面临着生命危险他也不言放弃。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坚持和不放弃,他最终完成了任务,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也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怀希望、努力进取,任何事情都可能会有转机。
然而,李善德最让我佩服的却不是这至死不渝的拼搏精神,而是他那看淡一切的通透之心。李善德成功的将荔枝送进长安,得圣人赏识,得贵人扶持,本应有一个“飞黄腾达”的前途,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他选择的是通往百姓的道路,是通往自己本心的道路。他为着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们发声,为着那个时代下无数被视作蝼蚁的小人物发声,虽因此得罪大人物被贬岭南,但生活无忧,妻友相伴,活得坦坦荡荡,活得问心无愧,这,也算是一种幸福美满。
为了活命拼尽全力,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选择,但是为了忠于本心不怕得罪权贵,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去做,而这正是李善德的可贵之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很揪心,各种心疼李善德,但读完后却又感觉很治愈:李善德从买房开始,一路满怀希望到绝望再到升起希望,然后又面临绝望,最后得到了一个看似不好不坏的结局,好像李善德的努力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想想他一开始的死局,到后来他努力做到了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拥有了第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这对于李善德来说太难能可贵了。
李善德活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就在他的身边,再次踏上岭南的时候他第一次有闲暇时间慢慢欣赏沿途的景致,到了岭南后李善德过起了陶渊明一般的田园生活……,这不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吗?!
PS:返回西安的高铁上,我看了电影《长安的荔枝》。作为原著党,我认为电影拍的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我是完全被代入进去了,甚至有一两处还忍不住感动流泪,没错,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最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