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底色是孤独 |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周读完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深深为作者清晰的思路所折服。书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却都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娓娓道来。刘震云把人情世故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中,功力之深厚,让人不得不叹服——难怪王朔曾认为,他是北京编剧圈中唯一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
这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通过两个老实人的人生经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相:人生的底色是孤独,而语言则是沟通的桥梁。
两个老实人的悲剧
书中有两位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他们都认为说话比做事更费劲,只求平平静静地度过一生。可悲的是,他们甚至连和自己的妻子都无法顺畅交流。他们努力压抑自己,小心翼翼维系着生活的平静,但最终,妻子都选择了能和她们彻夜聊天的人出轨。
为了维持表面的平静,他们都假装外出寻找妻子,而最终,都不得不面对旧生活的破碎,被迫开始新的人生。
语言结构即认知边界
杨百顺的父亲老杨,把明明看不起自己的老马当作一生的朋友,原因就在于他为老马的认知水平所折服——老马能看透十年后的事,总能精准地拿捏住老杨的心思。
书中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你想不透的事,你就处理不好,也就说不清楚。于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事是这么个事,理却不是这个理”,或者“这事从根上就错了”。
言不由衷是不得已,但词不达意对自己却是极大的伤害。书中老曾的妻舅巧舌如簧,每次老曾与妻子吵架,他来做和事佬,总能把老曾绕晕,把一件事扯出八件事,用口舌之能狠狠碾压老曾的思考能力。最终,忍无可忍的老曾拿起了刀要杀他。可见,语言对人的伤害能有多大。
老实人的困境
农村人表面上赞美老实人,夸一个人靠谱时会说“这是个老实人”。比如杨百顺的同学小程向管家推荐他时,就说“他是个老实的孩子”。然而,人们骨子里崇拜的却是聪明人。
大多数老实人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找到能帮他们理清事情、把话理顺的人。在重视口才的社会里,他们常常处于弱势。
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
两个人能说到一起,是把日子过好的前提。杨百顺入赘吴香香家,两人地位不对等,话说不到一块,相处起来十分别扭。但对于受够了漂泊、三餐不继的杨百顺来说,有地方住、有事做,这种安稳的日子是宝贵的,他拼命想守住。
然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无论一个人多么努力,也维持不住。你的谨小慎微,在另一个心怀不满的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这时,语言就成了她的武器,如棒如刀,抹杀你的努力,斩断你想维系的一切。
最终,杨百顺拼命维持的平静生活,被吴香香和老白的私奔打破了。生活更残酷的是,它让已经退无可退的人,失去立锥之地。
杨百顺带着养女假装去寻找吴香香,却在车站发现吴香香和老白相互依偎——那个对他严苛的妻子,竟也有如此温柔的一面。生活的难堪,无论你怎么忍耐,终究无法遮掩。
幸好,在与吴香香生活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杨百顺看到了老詹的教堂建筑图,了解了支撑老詹坚持布道的动力源泉。在那一刻,他找到了生活的能量,皈依上帝,内心变得光明。在无法挽回现有生活后,他改了姓名,继续漂泊,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后来还有了子孙后代。内心光明的杨百顺,生命力如野草般坚韧。
跨越时代的呼应
牛爱国是杨百顺走失的养女曹青娥(原名杨百惠)的儿子。他退伍后做了司机,娶了庞丽娜。尽管他也努力迎合妻子,但庞丽娜最终还是跟她的姐夫跑了。
牛爱国在料理母亲丧事时,了解到杨百顺的经历与自己是如此相似。他想知道杨百顺最终留给孙子的嘱托,以解答自己的困惑。这时他想起母亲说过的话: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别人的经历不能告诉你日子该怎么过,只有你自己想通了、理清了,才能真正过上平静的生活,而不需要费力去维持。
结语
老实人只有内心光明,才能突破语言的界限,平静地接受孤独。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告诉我们,人生而孤独,但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内心的光明,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也许,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说得着”的人,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