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浩然之气”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
和人交往,发现有人或开朗幽默、不计前嫌,或体恤他人、谦逊有礼,或忠信质朴、勤勉睿智等,我们称其为有人格魅力。若把这人格魅力看作“气”,这其中之一“气”就是“浩然之气”。
一、“浩然之气”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是老师孟子在弟子公孙丑的追问下创造出来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2章是《孟子》里对话往来回合最多、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章,全文以师徒二人的14次对话组成。
公孙丑说,如果老师您做了齐国国相,得以推行自己的主张,成就了霸业王业,也不足为怪,您动心吗?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下文就此引出了养勇、养气、知言、评价孔子的话题,展现了师生的睿智,体现了孟子思想的深邃及对孔子的高度评价。
何伟俊老师在《孟子的理想国》里用两条线索即师生间六个回合的对话和其对话内容并行解读这一章,为读者带来更上乘的阅读体验。
请看孟子和公孙丑接下来的对话。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孟贲,古代勇士)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告子,当时又一思想家,据说是墨子的学生)
曰:“不动心有道乎?”(道,方法)
孟子说有,并举北宫黝和孟施舍的例子阐明如何“养勇”。前者被别人攻击,“不肤桡,不目逃”,是外在的个人的不动心;后者对能否战胜的敌人都不惧怕,是内在的团体的不动心。还讲了孔子的“大勇”——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赞赏孔子的“大勇”——自我反省,正义不在我,就是普通老百姓,我也不去恐吓他;自我反省,正义在我,就是千军万马阻挡着,我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对告子的“不动心”进行了评价,“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并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这里孟子讲了“志”与“气”的关系。志,意志,志向,志气等内在的心意。气,喜怒哀乐等外现的情绪。他的观点是,“志”统帅着“气”,“气”力充满身体。思想意志到了,气跟着就来了。所以说,守持住自己的心志,不要让自己的意气、情绪轻易妄动。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思想意志专一就会促动意气情感发生变化,意气感情专一也会促动思想意志发生变化。譬如跌倒、奔跑,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思想意志的变化。)
“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弟子的步步追问紧逼老师思考,至此,孟子的“浩然之气”,如朝阳喷薄而出。
二、“浩然之气”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孟子的回答。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音,切,满意。)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大意是,这“浩然之气”很难用言语形容。它作为一种意气,最宏大,最刚健,以正直培养它不伤害它,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作为一种意气,培养它要配上正义与道德,要坚持一贯地做合乎道义的事情,否则这“气”就会显得无力。这意气是汇集一贯的正义行为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点合乎道义的事就能取得的。只要心里对行为有一点不满意,这“气”也会显得无力。培养它还要做具体的事,事先不要有所预期,心里时刻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可见,这“浩然之气”需要正心,诚意,格物,修身,长期去“养”,方可具有。
三、“浩然之气”体现在哪里呢?
体现在古人身上。
孟子矢志不渝向君王宣讲仁义之道,高举“仁义”大旗,欲从根本上安邦治国,救民于水火,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乱纷争的形势开一剂良方。
孔子“仁者爱人”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钓而不刚,弋不射宿。”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君子周急不济富”等思想,为我们的行为树立了标杆。
朱熹的家教,“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家国情怀让人感动。
诸葛亮勤俭治家治国,有桑800株薄田十五顷以养家人,自己“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自表后主)》他深知人欲望太多会动摇意志,欲壑难填,告诫家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古人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今人读书多为了自己。文天祥捐献家产救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
体现在革命者身上。孙中山先生拯救国民于危难之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红军战士,或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自己与世长辞,或痛斥凶狠的敌人,凛然就义。
体现在今人身上。叶嘉莹先生在国外大学任教,用英语传播中国诗词,让世人了解中国;不顾危险的见义勇为者,用生命诠释人间大爱;勤勉敬业的航天人等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时常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攻坚克难。
具有“浩然之气”的人是大写的“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