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很久没有沉下心来读一本纸质书,最近三天一时兴起,在工位用零碎时间看完了这本久负盛名的《长安的荔枝》,正巧又赶上“世界读书日”,索性写写感想。
一直很喜欢历史小说,有的作家笔墨诙谐,有的作家文采斐然,却鲜少见到像马伯庸这样,兼具风趣与风雅,又通俗流畅的文字。正如一位同期实习的小伙伴所言,此书定要一气呵成地看完,然后大呼快哉!
“一骑红尘妃子笑”是脍炙人口的皇家轶事,可其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血与泪,却无从考证。作者愿意翻阅文献来为小说做背景支撑,本身就令人动容。而能从短小精悍,甚至堪称冰冷的几行史料中构思出这样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更是令人钦佩其丰富的想象力。
所谓以小见大,故事的主角只是一个小人物,却是我读过的最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角色——
他聪慧,数字心算信手拈来,成功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荔枝鲜转运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也愚钝,不通人情世故,入仕多年依旧是个九品芝麻官,全然不懂阿谀奉承。
他细心,始终亲力亲为,全程跟进转运路线,解决掉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他也粗心,三杯两盏下肚,就被同僚骗得接下了“荔枝转运史”这个烫手山芋。
他勇敢,多次直面权贵的刻意刁难,从未露怯半分,多番化险为夷;他也怯懦,哪怕是拿了右相的令牌,也不曾真的作威作福,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坚定,只要想到办法就一定会去尝试,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誓要看看自己会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他也踟蹰,保不住阿僮的荔枝树,完不成与苏谅之间的约定,明明已经尽力,却依然为愧疚所扰。
他有小爱,时刻心系家中妻女,哪怕自己性命不保,也要为家人铺好后路;他也有大爱,怜惜黎民百姓的疾苦,宁可放弃大好前程,也不愿踩着尸山血海往上爬。
他懂变通,灵活运用手头资源,从不拘泥于一种办法,总能绝处逢生;他也太执拗,为了心中的道义和理想,竟敢顶撞权倾朝野的杨国忠,险些丢了性命。
正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才让人觉得格外真实。李善德看似只是个不完美的小人物,却是多少人向往而难以企及的存在。他凭着一腔孤勇、一身才学,成就了荔枝转运的神话。又怀着一片纯粹、一颗丹心,归隐田园,因祸得福地避开了安史之乱。他知世故而不世故,好比一颗玉雕的荔枝,真正做到了君子如玉,如琢如磨——外表是不惑之年的饱经风霜,内里却依旧晶莹剔透、坚不可摧。
故事的末尾令人唏嘘,李善德上刀山下火海,把自己折腾得鬓发皆白,好不容易办成了这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举,却落得个身陷残疾、流放岭南的结局。前文的伏笔就此收束,他终究还是与陶渊明一样,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随着剧情的推进,读者的心情跟着李善德的脚步跌宕起伏,一切的发展是如此合理,又如此令人无奈。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知人善任者寥寥无几,如果遇不到独具慧眼的伯乐,像李善德这样的千里马不仅永无出头之日,甚至很难得以善终。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这样籍籍无名,却又怀有真才实学、忠勇赤诚的小人物。在马伯庸的笔下,李善德就是他们的化身,用人性的灼灼光芒,照彻了封建王朝的漫漫长夜。
说实话,我这个人读书其实很挑剔,自己写的东西平平无奇,但看起书来既挑文笔,更挑剧情。而马伯庸这本《长安的荔枝》,能够排到我心目中历史小说榜的前三甲,可见的确是一本让人拍案称绝的奇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