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2025-02-24 09:01:36  本文已影响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作者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的泰斗,本书关于中国哲学写的范围之广,且每种思想的精髓又能精准定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思想画卷。看到目录很吸引,读书过程很烧脑,内容文言文多数看不懂,白话文能看懂一半。读完整本书,把书合上的那一刻好像所有内容都忘记了。孩子看到这本书问:“为什么冯友兰著,还会有涂又光译?”我敷衍的回答:“冯友兰用文言文写,涂又光用白话文翻译的。”自己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其实是对作者和书的不尊重。后来我认真的回答了孩子问题,冯友兰曾在1946年至1947年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面向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此后,他将课程的英文讲稿整理出版,形成了《中国哲学简史》,旨在提高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孩子对书的洞察力和求知欲比我强,我的一带而过却忽视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去读哲学书会让人慢下来和静下来去思考和寻找人生的真理,而不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心灵鸡汤。

     请教老师关于哲学的书怎么去读?老师的理解是:读关于哲学的书不能有思想包袱,它就是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事实上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只不过有一小部分人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在他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就形成了他的理论体系,沿着不同的观点就变成了系统,这就是哲学家。比如都出自儒家的孟子和荀子观点完全不一样,而且可以理解为针锋相对,孟子觉得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觉得人之初性本恶。但是他们的方式又一样,孟子最出名的就孟子见梁惠王,他周游列国去传递仁政思想,目的是告诉大家用仁政治国;荀子觉得人之初性本恶,要治理好国家得用规章制度。而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执行这些思想,只不过今天一个想法,明天一个想法,没有把这个想法把变成体系,一旦我们把它变成一个体系,那我们也是哲学家。我们要有平视的能力,哲学的不同思想只是在说一个自己对世界所理解的观点和解读的方法。我们去读的目的是这些人如何看待世界,认同的就肯定,不认同的了解而已,不要把它想的那么厚重。

     在书中首先提到哲学的精神是把入世与出世的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对于我,浅而再浅的认知就是,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逍遥游,墨子的兼爱非攻,每一个哲学流派都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的鲜活生动,不是那些冰冷的史料堆积,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共鸣。
     在我粗浅的认知里,把哲学理解为生活、情绪和精神的理论版,也是高度概括的人、自然和宇宙,但这样的说法又局限了它的广阔。哲学的每种思想会从人性的不同角度去解读,然后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直困惑的问题是:我们的古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智慧?我在想是不是他们眼睛清澈见底,心专注的做自己,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形成了如此精妙的理论。而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眼里充满了利益与欲望,心就会散乱而没有认真的专研。老师的理解是: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候容易妄自菲薄,觉得古代人厉害,首先我们承认他们确实很厉害,比如百家争鸣的这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很厉害,但是我们现代的人难道真的没有成就吗?其实也不是,只是时间还拉得不够开,我们暂时还没看到,其实有些学者的观点、理论和作品可能再过几百年也可能沉淀出来一个或半个人,但是也有可能没有。这是因为我们当代人缺少了最重要的野心和想象力,比如专门做研究的学者也不敢去思考自己的逻辑,也许他最大的野心是能出一本解读名家的书,例如解读庄子。很少或从未有人想要超越庄子、或自称当代庄子,或要去成为那样的一个人。这个社会有这样的想象力的人非常少,这有可能因为急功近利者居多,我们都很着急,但是我们民族的修复能力很强,随着思想的变化有所改变。就像梁文峰接受采访时回答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他说本质上是信念。用我们通俗一点说就是想象力和野心,敢有我就是能够做到并且做得出来的企图心,现在社会需要一些拥有这样信念的人。

     科技的进步是历史不断向前的车轮,但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也要把历史的精华吸纳在自己的思想里。论语、道德经、庄子、阳明心学……这些哲学的实用性思想、理论和精神我们从要小学习。在看书中产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想法,这种思想会随着自己的深入学习产生怀疑,并去推翻它,建立新思想,这样不断反复会产生一个独立思考的自己。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