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300字

2024-12-17 09:15:23  本文已影响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历史总会重演”,从近代到现代到当今政局,很像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的重演。——此书内容是冯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了解这个背景才会理解上句话。

16.1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79年),得名于这段历史被载入《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同时期唯一流传于世的史书)。

继春秋之后的战国(公元前480—前220年),得名于这段时期列国之间战争频发。

当时,“礼”,不仅约束个人行为,也制约国家行动,类似于现在的国际法。

冯先生举了《左传》(《春秋左氏传(zhuàn,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鲁国左丘明对《春秋》的阐释》)中宋襄公“君子不重(chóng)伤,不禽二毛(头发灰白,指年老之人)”的战争礼法。

我也想到了《左传》中“周郑交质”“曹刿论战”两个故事。第一个事件中,郑庄公挑战王权、不守信义,被看作是“礼崩乐坏”的开端。第二个故事中,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谋略,是战争方式由正到奇的分水岭。

所以,“人心不古”好像是时代必然的产物,韩非子也是这么看的,才说了“守株待兔”的譬喻。

冯先生还说,现在政治家争取国际和平的办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曾经使用过(而都遭到失败?)的办法。

他举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可能对应二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但是,秦朝的“连横”不是击破了其他诸侯的“合纵”吗?所以我觉得括号里的内容是失误的,该删去。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封“秦始皇帝”,废除以领土分封王室诸侯的分封制,在全国设置郡县,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


16.2中国的统一

“天下”,中国人认为是“普天之下”,虽然当时只是周天子和诸侯的领土总和。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领域内,但他们、尤其是思想家们却自认为生活在世界中,考虑问题也是从世界范围着眼。

现代世界的格局,很像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二战时期,确实是乱世啊!

16.3《大学》

《大学》和《中庸》一样,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道学家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道学(西方称为“新儒家”)的基本文献。即使有括号中的注解,也仍困惑:怎么道家来研究儒家经典?

道学家认为,《大学》是学习“道学”的重要资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归结为一点“在明明德”,认为“亲民”,即仁爱,是途径,“止于至善”是终极完成。

《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同样归结为一点“修身”,认为修身之前的是修身的方式途径,修身之后的是至善的方式途径。“自欲立而立人,自欲达而达人”,人只有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竭尽所能,才能成就自我,才能“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修身”的内容,两者是一回事,通过“亲民”“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要 “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冯先生在此是为了指出《大学》着眼于“天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世界性质。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远大前程》读后感1200字
  • 下一篇:《道德经》读后感13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