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中国的统一
“天下”,中国人认为是“普天之下”,虽然当时只是周天子和诸侯的领土总和。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领域内,但他们、尤其是思想家们却自认为生活在世界中,考虑问题也是从世界范围着眼。
现代世界的格局,很像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二战时期,确实是乱世啊!
16.3《大学》
《大学》和《中庸》一样,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道学家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列为“四书”,成为道学(西方称为“新儒家”)的基本文献。即使有括号中的注解,也仍困惑:怎么道家来研究儒家经典?
道学家认为,《大学》是学习“道学”的重要资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归结为一点“在明明德”,认为“亲民”,即仁爱,是途径,“止于至善”是终极完成。
《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同样归结为一点“修身”,认为修身之前的是修身的方式途径,修身之后的是至善的方式途径。“自欲立而立人,自欲达而达人”,人只有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竭尽所能,才能成就自我,才能“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修身”的内容,两者是一回事,通过“亲民”“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要 “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中心思想。
冯先生在此是为了指出《大学》着眼于“天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世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