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00字

2022-10-15 10:40:06  本文已影响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这是一本心理辅导类小说,主人公蛤蟆先生从监狱出来后,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生活中的一切都无法激起他的兴趣,好像死亡才是他应有命运。家园破败不堪、自己萎靡不振、社交一塌糊涂,幸好他的朋友(河鼠、鼹鼠、獾)帮他寻找了一位心理医生。故事以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之间的心理辅导为线索展开,从中穿插了许多心理学知识,让读者边看故事边自我思考。
本书的精华就在三个自我探索的工具中 —— 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或许通过这三个工具,你我也可以剖析出,自己如何变成现在的自己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儿童自我状态:它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两种。自然型儿童最好理解,人最基础的情感表达,例如:受惊了会害怕,需要安慰;饿了会哭泣,寻找食物;遇见新事物会好奇,探索一二,每个人都一样。从适应型儿童开始,每个人就不一样了,千人千面。
拆开来看,重点有两个重点 —— “适应”和“儿童”,那儿童要适应什么呢?适应父母、家庭、学校。为了适应这些新环境,他们必须计划出最优的策略来应对和防御,或许这就是“小孩都是演员”的原因。就以适应父母为例:面对情绪化严重的父母,有些孩子学会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有些孩子学习忽视父母的存在,玩世不恭;有些孩子将问题都归结于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有些孩子叫嚣父母,比他们更情绪化,以此博得更多关注。无论哪种,都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对错。所以,当成年人呕气、撒泼、生气时候,或许是行为不当,也可能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策略。
父母自我状态:顾名思义,我们来自父母的那一部分“自我”。那我们能从父母那儿继承到什么呢?价值道德观、秉性脾气、评判标准,处事经验等等;那我们将如何处理从父母那儿学到的?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这并不是“父母自我状态”能做到的事情。
在“父母自我状态”下,我们只会复制、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出生在一个温柔、自由、理性的家庭里,那是幸福的;但如果出生在苛责、抱怨、破碎的家庭中,那“父母自我状态”也是极度糟糕的,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痕迹,但这个状态也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也无关对错。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显而易见,理性是重点,那什么是理性呢?依我的理解,理性就是回归事物的本质,忽视个人的喜恶爱恨、情绪波动,没有自我。那矛盾来了,“成人自我状态”需要忘记“自我”,这怎么做到呢?
此“自我”非彼“自我”,真正需要放弃的是儿童和父母状态下的自我。虽然它们只是一种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它们的存在会影响成人状态下的自己。如果不摒除,我们只会重复以往经验教会我们的不经大脑思考的自动反应,它们可能复刻于父母,也可能是童年选择的某种策略,但都不是成年人的行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调整、挖掘、剖析不断重复才能慢慢建立“成人自我状态”。
当可以利用这三个工具理智的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我们还需要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我们为什么要自我探索,不就为了摆脱一切不开心嘛,只有情绪也真正理解了,才能有开心;才能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关系;才能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如果情绪一直无法做到认同,世界那么大,偶尔几件事情,放弃理解、放弃成长、放弃共生也挺好,开心最重要。

在我看来不是所有幸福的人都有这三个状态,像某些幸运儿,他们的父母就拥有健康的“成人自我状态”,或许他们只需要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就可以幸幸福福的生活一辈子。不用把自己当作实验品去剖解,非要找出三个状态,只要被问题困扰时,能用这三个工具探索根源,解决问题即可。
我不是一个轻易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一般都是我把别人逼出心理疾病,但看书的时候,我也反思了一些行为,看看它们的发生到底是因为什么?比如说:面对无法理解,或不认同的事情时,我特别容易被点爆,但我期望自己可以沉得住气,耐心的了解全部的真相。
那为什么我的行为和我的期望相悖呢?应该就是我处在了"父母自我状态"。小时候,父母经常拒绝倾听我的解释,只要他们认定了,我必须承认,如果倔强就打到我承认。我相信他们肯定是为了我好,希望我敢做敢当、勇于承担,但那时的我只学会了用武力、暴力、野蛮解决问题。
如果我想要改变,就必须在类似事情发生时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理性的去分析事情的原委,克制自己即将爆发的脾气,倾听(真听不是假听)别人的解释。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成功,慢慢来吧。
每个人都有心理疾病,只不过有些人是短暂的、偶发的、肤浅的,但有些人是长久的、深刻的、致命的,希望你我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的生活下去。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