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读后感
我曾一次性买过几本名字看上去很丧的书,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绝望》等,看过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并非我以为的那样。刚读完一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有一些想法,写在这里,作为纪念。
当初只是冲着书的名字去的,翻开看时才知道这是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这是第一个惊喜。译林出版社出版,臧仲伦翻译,内容更加一层又一层的厚实的品质保证,这是第二个惊喜。阅读期间,我不断想起钱钟书的《围城》,那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小说,又想起高尔基的《童年》,再看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未来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现在尚未可知但有可能很喜欢的东西等待我去遇见、驻足、欣赏、流连忘返,这又是一个惊喜。故事通俗易懂,讲述方式有特点,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唯一的不足之处是,本书出版于1995年,文字不够大,行距窄,对视觉是一种考验,如果没有前几个优点加持,真的有点儿读不下去。
接下来,我说一说作者讲故事的特点。刻画人物和叙述事件运用白描手法,角色根据个人意愿说话做事,鲜活自由,作者几乎不做任何价值和道德评判,也很少见作者个人的强烈、泛滥的感情纠缠其中,不会干扰读者的阅读体验;故事简单,人物及各人物之间关系单纯,除必要的几个主要人物外,几乎没有闲杂人等,却并不会给人一种人物不真实、故事不可信的感觉。作者和译者齐心合力,通过一个特俗(自古至今,这类故事被一遍一遍的讲过太多次了)的故事,写了几个特俗的人物,却运用生花妙笔,化腐朽为神奇,将几种爱情、亲情的爱恨纠葛娓娓道来,反映出人性的丰富、复杂、多变,世事的沧桑与艰难。故事的最后,没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圆满,也没有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因果轮回,竟然也可以给人带来平和与救赎。
爱情,神秘、不可捉摸、不稳定、不确定,因此魅力无穷,成为大多数小说的核心主题。本书讲述了几位沉沦其中的痴男怨女,表面看去,利用感情耍手段的人小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为感情所困的痴心人,最后都成了“我爱的人不爱我”,有的众叛亲离凄惨死去,有的人背叛家庭却眼睁睁看着爱情和所爱的人和自己渐行渐远,有的人为爱奔波四处游荡,有的人无望的爱着、心疼着却不自知或不知道该如何表白……所以看来看去,国人为此总结的警句确实很妙:认真你就输了,果然先动情的那个是输家……可是,感情干嘛要跟输赢掺杂在一起呢?爱一个人和承认自己爱着的感觉难道不可贵吗?这是我一直也弄不明白的东西。我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人生赢家,都是关系中的那个洗脑者,同时很可能又是被洗脑者,并且有的人毫不掩饰自己一直就在过着这样的生活,这让我既纳闷又感伤,估计朱雅琼也这样,毕竟她的歌里写着“一生那么难的感情为何轻易留下遗憾”。他们过的滋润,我却暗暗地可怜起他们来,他们这样是因噎废食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主角是同学的同学和他女友,俩人不在同一个城市读研究生,男生每次探望后回京时,女友都会在站台抱着他哭,哭很长时间,舍不得他离开。我听完同学说的这件事,当时回答的是,好丢脸,有啥好哭的啊,这样也会搞得男友很难过啊,要哭自己躲被窝哭不行啊?同学回答我说,你这……你不懂,这样才有回忆,男友虽然可能会有点不舍和难过,更多的还是开心啊,这样做他才能知道她究竟有多爱他啊……可是我只觉得那个女生好会演。好吧,这个故事隔这儿看上去的有点生硬,摊牌好了,我承认是我为了讲这个故事而讲的,这故事又一次暴露了我的直女性格。言归正传,敏感、细腻、深沉的感情多难啊,这样的人过的日子多苦啊,人生短短几十年,干嘛要这么为难自己呢?所以这么想来,人家因噎废食的部分并不算什么损失吧。此外,我怎么就能断定人家从来没有动情过呢?可能还是因为人家聪明,调整和恢复的快,切实尝过其中滋味了,知道世上不只有这些,还有更多精彩在等候着,时不我待啊。所以,那个因噎废食的人很可能是我,我绝对不会为了不确定、不稳定的所谓爱情奋不顾身、六亲不认、背井离乡,但是又不甘心就此放弃,所以一直思前想后,生怕伤到自己,再误伤了谁,于是内心排练出一幕幕独角戏,在人生这最前面的一关门口探头探脑、浮光掠影、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