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一些 “内心声音的确认” 以及 “支持”。
1,实践确定自我
最近,我总是希望突破他人对我的一些固有的评价,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样的反馈,与此同时,我又担心万一改变了之后我便“不再是我”,这也让我感到惶恐,并借口停滞不前,对现状再次感到烦腻也确实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得不做些改变,以此保有对自我生活的新鲜感和突破带来的成就感。“千变万化的样子底下却是一成不变的性情。”这是我这本书划下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内心声音的一次确定。不断突破带来的是新的改变和面貌,但不代表就要因此改变自己原有的部分,实践带来的可能性是某种确信感,从这点上来看,多说无益,新的一年需要更多的实践。《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依旧是我,是“更好的我”。
2,我们“选择”自己的情绪
时间过去许久,我依旧能想起让我痛苦的事,回忆并不会让我欣喜发现某件事似乎变得模糊,相反每一遍的细节刻画得都更饱满,让我深陷不已。当然并不是看了这本书我就开始从此遗忘,而是有了这本书在阅读中的意识铺垫,在往后类似书籍的不断累加中,我换了另一种方式进行“悼念”,这个改变让我感到神奇,同时我真正感到轻松,好像生活的齿轮开始运作了,虽然不知道未来将以什么形式呈现对这些事的“悼念”,但好在它们不会继续折磨我了,和平共处时,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够控制情绪,甚至能够从中得到我不曾想象的想法,至少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我将以什么形式去做什么事,我只想早日遗忘。
3,倾听的力量
窝在家里的这段时间里,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退化,表达清楚一件事需要花时间斟酌用词和思考听者的处境,这么一来,要说出口,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当我意识到这件事后,我开始每天说很多话,满脑子的想法急于脱口而出,想看到他人的反馈,很显然锻炼过了头。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察觉到另一股强大的力量——倾听自己/他人的声音。在这点上,我可能是听自己的话大过听别人的话,所以当我开始真正倾听他人在说什么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我没有耐心。我也能够给自己时间缓冲看到了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话外音又是什么(我们很少真正做到“听”,区别于简单的听到,而是内心的想法)。书中特定人物獾就代表这一类人,总是“教导者”的角色,时常批评他人的短处。看这本书的时候,有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虽然每一个人物都能或多或少映射一些自己的影子,能察觉到一丝“熟悉感”是挺有意思的事,“世界上的不是人的我的分身们”。
4,批判自我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常常因为一股没办法把握的风气,看到他人如何严苛对待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了保护自己选择闭口不言。还有一股更甚的力量:严苛对待自己(打击自我)。我时常看到很多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的担忧,我也时不时会这样消极地看待自己。这两股力量看似方向不同,在我看来,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对待事情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过于严苛,不断拿心中的尺子度量,按自己的标准开口评价,忘记了前提:这是现实中一个个平凡努力生活的人,不是一个个“不达标的机器”。去年开始,我有时候也会过度苛责自己是否做了“不符合尺子”的事,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树立好自己的底线,底线之上的事哪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也能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于是越来越多好玩的新鲜的事涌进我的世界,给平凡生活的我平添了成倍的快乐。
5,完整地思考(表达)
为了转移我的说话欲,我把大部分的想法保留成文字记录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我的欲望,但同时我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它们并不完整。我从没有一鼓作气地写完大段大段的长文,把自己想说的话有条理逻辑地叙述下来。总是担心灵感一闪而过,就用关键词记下,事后便不了了之。我一直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奈何想法实在太多,一切停留在原有的样子。蛤蟆在过程中不断改变,“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他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虽然作者写下这句话并不完全处于我主观所想的想法,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那就是我没有“完整地思考或者表达过”,即使曾经有些感触和领悟,即使曾写下过只言片语,但它们都浅浅地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因为我担心错过才被保留下来,而不是因为我要深化他们。
这是我今年认真写完的第一篇读后感。实话说,这本书与之后阅读的其它主题书相比,感触并不多。我仍洋洋洒洒写下了这么多感受,果然“逼”自己做一些不算难的事还是能够做到的,也久违地感受到了心流体验,真是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