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在白色的夜晚行走:关于《白夜行》的总结与读后感

2025-11-13 08:29:36  本文已影响人 

在白色的夜晚行走:关于《白夜行》的总结与读后感

再次阅读《白夜行》,心中依旧涌起一种沉重而复杂的情绪混合物——震撼、唏嘘、愤怒与一种无尽的悲凉。让我不由得感叹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残酷。

一、 关系的本质:超越爱情的“共生地狱”

亮司与雪穗的关系,是全书的灵魂,也是最令人纠结的所在。

我从来都不认为他们的关系用简单的“爱情”来概括。那是一种起源于共同犯罪、扎根于生存恐惧、最终固化为命运枷锁的 “共生地狱” 。他们是彼此唯一的共犯,正如文中的老警察笹垣润三用“枪虾和虾虎鱼”的共生关系来比喻亮司和雪穗。

二、 人性的深渊:从受害者到迫害者的轮回

如果说亮司的悲剧在于 “把所有的绝望留给了自己” ,走向了内向的自我毁灭;那么雪穗的可怕则在于她 “过于外向的夺取” ,成为了一个冷静的、不断吞噬他人的存在。

她的恶,在“美佳的遭遇”中达到了顶点,它意味着雪穗完成了从受害者到迫害者的终极蜕变。

她明明最为清楚这种创伤对于女性是巨大的且难以释怀的,但她精准地复刻并将其作为控制他人的工具。无论从哪种身份出发,雪穗早已失去最后的人性,彻底沦为利益机器。

相比之下,亮司放逐自己的灵魂,沦为雪穗的“手下傀儡”,但对他的友人——友彦仍保留相当的义气和当初那枚象征纯洁理想的剪纸,让亮司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化,保有了最后的“人味”。这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对他抱有更多同情。

三、 结局的震撼:意难平背后的永恒惩罚

小说的结尾,亮司的纵身一跃和雪穗的“一次都没有回头”,对于第一次阅读的我来说过于震撼与不平。它点燃了我心中的 “火气”——一种源于无力感、不公感和共情受挫的复杂愤怒。

因为从我个人角度出发,雪穗做出很多违反道德底线的事情,甚至背负上人命,尽管她没有亲自动手,而是通过亮司来实施。而一切关于她的过往与犯罪证据都随着亮司的死掩埋在那天,谁都没有机会让她受到法律或社会的惩罚。对于从小接受司法与道德等相关教育的我是难以接受这个结局,以至于念念不忘,过了八年还要再次阅读与重新理解,这也是本篇文章的来源。

冷静下来后,换个角度去看雪穗这个人物。或许,作者写了一种另类的惩罚——内心的永恒囚禁。在文中她曾对夏美说:“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亮司的死,无疑是熄灭了她在白夜中行走的唯一光源。从此,她的世界陷入了真正的、永久的黑暗。她得到了她追求的一切——财富、地位、名誉,却失去了唯一的情感连接——能够知道真实的她。她将作为一个完美且空洞的人偶,永远囚禁在自己打造的面具之下,品尝着得偿所愿后的万念俱灰。

四、 文学的启示:拥抱人性的复杂

最终,《白夜行》是讲述一个关于人性复杂性的沉重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人在命运的洪流中如何被扭曲、异化,又如何做出令人战栗的选择。

这部作品之所以让我“念念不忘”,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人物故事,而是让我去思考,去感受那种在同情与厌恶、理解与批判之间的巨大张力。

对于亮司,我是怀有同情且悲悯的。他明明有机会可以拯救自己,但他经历的痛苦阶段是他的阅历所不能解决,导致他的世界只为雪穗而活,也造就他的自我放逐。

而对于雪穗,我是既可悲她的遭遇又痛恨她的所为。之所以感到可悲,那个在十一岁时就被母亲出卖、遭受世间最不堪凌辱的小女孩西本雪穗。但我无法接受她后续的所作所为:她利用一切,将他人视为垫脚石和工具,冷静地实施伤害,甚至复刻自己遭受的悲剧去加害更弱者。

或许有人会觉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但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视角,而非赦免的借口。

一个安稳的社会运行需要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也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尽管这个社会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社会丛林。但它的正常运行体现了正向的能力大于负向的能力,人们可以在社会中勇于展现自己,享受生活。如果某些受害者用“我受过苦”为由去肆意伤害无辜,那么文明与秩序将不复存在。

总结而言,《白夜行》是一场深入人性暗夜的探险。它不提供慰藉,只提供思考——关于罪恶的根源,关于惩罚的形式,以及关于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幽暗的复杂光谱。

作者有话说:这篇内容完成后,过几天,我突发奇想换个新鲜的角度去看待雪穗这个人物,抛开一切坏的因素,单从她这个人去看待,我突然有点佩服她。在经历这些事情后,雪穗便生成自己要什么的欲望,利用一切去得到,显然她做到了。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失明者的明澈
  • 下一篇:《仁慈的关系》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