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文心雕龙》有感

2025-07-29 10:58:39  本文已影响人 

一脉文心传千年

——读《文心雕龙》有感

文/杨学东

    天才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历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

    初识《文心雕龙》,正是缘于一些经典名句,诸如:“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等等;两年前《文心雕龙》亮相于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就把它纳入了必读书目。年初打开《文心雕龙》,潜下心来仔细阅读,因“体大而虑周”、涉略两百多个作家、近千篇作品和三十多种文体,只得又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拓展,晨读、暮诵,一字一句反复咀嚼,简短的句子、优美的辞藻、博大精深的文言词语,散发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思绪万千,陶醉其中,时时会想起文学家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三万七千余言,用精美的骈文写成。每篇标题下,均有序号排列;每篇篇末均有“赞曰”作结。篇末《序志》作为全书的总序,是按照“古人之序皆在后”的惯例,起着“以驭群篇”的统领作用,也是解读全书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它以“言为文之用心”为旨归,将全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三大组成部分。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是个“一动万随”的有机整体。

    资料记载《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朝齐中兴元年——至二年,(公元501—502),距今天已有1500多年。作者刘勰,字彦如,南北朝时齐国人,公元465年出生于没落的世族之家,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代,祖籍今山东日照市莒县东莞镇沈庄,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聪敏,因家贫无依,被定林寺主持僧佑大师收养。定林寺是南朝的名寺古刹,不仅香火鼎盛,而且拥有众多高僧,藏有大量佛教典籍,齐梁时的王公大臣经常到此听讲律令。受僧祐大师护佑,刘勰得以阅读经书,研究佛学,饱览诸子百家书籍。所以本传里说:刘勰,依僧祐,与之居处十余年,“遂博通经论”这些经历为他撰写《文心雕龙》打下了基础。

    “文之为德也,大矣!”这是《文心雕龙》开篇《原道》的第一句话,诸多专家学者拆散分解,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比如,钱钟书把“文之为德”理解为“文德”,詹锳则解释为“文之体与用“……百家争鸣极富争议,过于宽泛的了解让初读《文心雕龙》的我有点无所适从。短暂的迷茫之后,放下了纠结,结合文本,依心而行,我把这一句理解为:文章的功能和作用是很大的。其实,解读任何文辞,都要结合具体语境,前后贯通,文脉相承。牟世金教授在《文心雕龙》研究中说:“只有找到古代文论的原貌,才能看出中国古代文论自己的特色。”而“古代文论的原貌”如何找到,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吧?

    随着阅读的深入,深刻感受到了刘勰写作的言简意赅,非常符合古人所提倡的“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文心雕龙·事类》篇:“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意思是:构思文章写作文章,是心灵和笔墨之间的交流。才情是主要的, 学识是次要的。主次配合得当, 就会使文章文采焕发; 如果才情、学识有一方面不足, 那么文章形式虽美但总缺少功用。《文心雕龙·情采》篇所提倡的“文附质”、“质待文”,阐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微言大义,是文学创作者不可或缺的指导经典。

    《文心雕龙·知音》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意思是: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文学创作不易,文学评论更难。没有深厚的积淀和渊博学识如何去评论别人的作品呢?统观全书,刘勰从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总结出文学创作经验,继承和发扬先秦以来文学理论。即肯定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又在各个方面,如:文体的选择、创作的结构、文学作品的品评,评论的原则方法等等,以自己的文学观提出精辟的见解,形成完整理论。特别是以敏锐的眼光指出作家和作品代表性的缺陷,这种发现问题的独特思维意识是值得称道的,对后人鉴赏相关的作品起到一种有意义的启示。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概就是如此。

    刘勰在《宗论》中认为,各类文体皆起于儒家的五经,正是有了五经,才有了“百家腾跃”的盛况,而“百家腾跃”却是“终入环内”,不能跳出儒家经典的范畴。在枝繁叶茂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当之无愧的主干,《序志》篇讲的“丹漆随梦”就是刘勰对儒家文化的信仰和推崇。刘勰祖籍东莞莒地,祖上避乱南迁至京口(今镇江),孔子也同样是北地鲁人,原句"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释义为追随前哲。可想而知,刘勰在确定人生努力的方向之前,就已经有了有一个可以追随的典范,像孔圣人一样著书立说,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小子之垂梦”的惊喜,可谓情见乎辞。而刘勰的思想被现代学者杨明照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里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

    现代研究《文心雕龙》的专著大多出自大学教授、文化名家之手,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的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尽管在精读研磨之余渐渐靠近了这座高大的理论楼阁,得以窥其门厅,却终是难于登堂入室。但是《文心雕龙》特有的诗性智慧,开启了古为今用的传承和滋养,思念及此,恍如看到踌躇满志的刘勰缓缓而言:“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