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红楼梦》情缘

2017-12-02 09:25:16  本文已影响人 
《红楼梦》情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每次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时,都有一种难掩的心潮澎湃,总会有一种忧郁感从心底涌起,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代入感,把自己也融进了那个没落家族的荣辱兴衰、把自己融进宝、黛、钗三个人的情感纠葛之中。那种淡淡的忧伤让人情不能已,哪怕只是听到那些哀转九绝的《红楼》插曲,哪怕只是随手翻阅荡气回肠的《红楼》,哪怕只是闲来观看绝世经典的电视剧《红楼》,甚至只要听到《红楼》这个名字,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心中泛起一种悲凉,这种悲凉既是对生死轮回地看透,也是对功名利禄地看淡,抑或是对浓情蜜意情感地看穿,还是对忠孝节悌地看清……什么都说不清,就是一种感觉,是那种淡淡地忧,淡淡地愁,淡淡地哀伤心头游。真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早先读《红楼》,主要看到的是《红楼》里那些绝美绝艳的诗词联句和宝黛二人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最早读《红楼梦》是上初一的时候,当时二舅家里有两部名著,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就是《红楼梦》。以前只知道这两部书都是“四大名著”中的名作,但从来只闻其名,一直未得睹其真容。于是,我把两部名著同时摆在了炕头(那时家里还住的是农村的平房,每个屋子里都有一盘火炕),两部作品同时开读。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三国演义》,其中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感觉特别过瘾,那种豪气、那份义气,是正有着“英雄情结”年少的我之最爱。可当我再翻开《红楼梦》,看到那里面的诗词联句时,一下子就让我沉醉其间,爱不释手,直到把《红楼梦》连读了三遍仍觉得回味无穷,不忍释卷。当时,我边读边把自己喜欢的那些诗词联句记录下来,一有空就背诵,后来我还把《红楼》中所有诗词全部摘录诵读,并写观后感、心得。到现在,我依然能随口咏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玉在匣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从开篇到作结,时时可见悲凉、处处皆是惆怅。而我当时也正处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这些伤感、忧郁的词作特别契合我的心情,手捧《红楼》,喜不自胜,好像作者所想、宝黛所恼都是在述我之所想、恼我之所恼一样,大有虽隔时空但终得知音的那份惊艳。当时正值寒假,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跑着回的,其余时间就是手不释卷,恨不得把那字字珠玑都印在脑中、记在心里。每当掩卷,总觉余音袅袅、历久弥香。尤其是三五中秋夕黛玉和湘云两个人月下联句时,虽然我还不大懂诗词的韵律,但特别喜欢两个人一来一往争强好胜的推词敲句,我也自己学着对句,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亦乐乎。当时还能吸引我的,就是宝、黛之间的儿女情长了。也许我当时的年纪与宝、黛年纪相若吧,他们二人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好了,“绕床弄青梅,两小无嫌猜”的那种情绪变动,我感觉自己特别能理解和体会,也许是因为我也正值青春萌动吧。那时的我不大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几乎每天都厮守在一起,两心相许两情相悦,郎有心妾有意,却又不敢明言,还得猜来猜去,累不累啊。后来才慢慢明白,不是他们不想说,也不是他们不愿说,而是不能说,说不得。“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可叹宝、黛最后还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一切都因为有一道无形的网在阻隔着两颗越来越贴近的心,虽然这道网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有人逾越了,就如在空旷的剧场中突然被暴露在聚光灯下,万众瞩目,哪怕大家都希望冲破这道网,但还不得不装出一副卫道士的样子,口诛之笔伐之声讨之容厌之。这道可怕的大网就是所谓的“礼教”,也曰“纲常名教”,是指对社会中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上至达官贵胄,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对“礼教”充满深深地敬畏,无人不想摆脱其而后快,但从无人敢向其发起挑战,因为“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威力太可怕了。连鲁迅都说,翻遍中国古代的故纸堆,最后在字里行间中就看到了两个字,那就是“吃人”,是什么“吃人”,就是“礼教”。阮玲玉不也是承受不了“人言可畏”才愤而辞世的吗?近现代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尚无力与“礼教”抗争,更不要说那个唯“礼”是从的封建时代了,真为宝、黛二人生在那个可恶的时代而悲哀。为他们掬一把同情泪!
后来看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又着重关注和感慨《红楼》里的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一部《红楼》就是一幅社会百态的浮世图,人心冷暖、口蜜腹剑、狗眼看人低、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忘恩负义、吃里扒外……当然,也有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行侠仗义、出淤泥而不染……故事里的你,故事里的我,故事里的故事,就如一幕幕活的话剧,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哪管他乡与故乡。宁、荣二府就是一棵大树,有多少人都想背靠大树而乘凉。方其盛时,各色人等都如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钻营,恨不能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只要是能与贾家沾上点边的,哪怕是八杆子打不着也可藉此飞黄腾达,贾雨村者便是也,在其失意之时,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苦于有志而不能伸,及至得到甄士隐的资助,才得以进京赶考,一直官至知府,后因贪酷徇私革职;后又靠林如海搭上了宁、荣二府的这艘大船,方才重入宦途、再作冯妇、得以起复;等到他畅游宦海、人生得意之时,遇到了“呆霸王”薛蟠纵仆行凶、强抢民女的案件,贾雨村又打起了太极,“葫芦僧判葫芦案”,在明知被抢之人乃故人之女后,依然不能唯公是举,只知藏私利己,活生生一幅忘恩负义狗奴才、自私自利伪君子的嘴脸。不知已入黄泉的甄士隐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跳出来直唾其面,指斥其卑鄙。一部《红楼》最出彩的人物莫过于王熙凤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睄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行事利落、举止得体,杀伐决断、心狠手辣。俗名“凤辣子”的王熙凤连仆人都说她“脸上笑着,脚下就给你使绊子”,尤其是计赚尤二姐一出,真是精彩至极,谋划到位、措施到位、表演到位,让老实人尤二姐自己心里都嘀咕“这二奶奶也不像那帮嚼碎嘴的下人们说得不堪啊”。可哪知王熙凤只是先来个釜底抽薪而已,接下来的后手便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了。先是仆人们缺东少西,后是饮食上的残羹冷炙,再则摔盘子掼碗,进而唆使小妾秋桐指桑骂槐,而王熙凤自己还隔天来“问妹妹的好”,并说“哪个不听话,看我不揭了他的皮”,看似无微不至,实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你看王熙凤这手段,三十六计怕零头都没用完,心理学那更是熟谙于心,内政外交无不预作筹划。一个藏在深闺而又自无主张的弱女子,哪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硬要强作女汉子的王熙凤的对手,最后只落得个吞金自尽,香消玉殒的下场。当然,王熙凤一生强势,无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所谓的“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当宁、荣二府获罪之时,树倒猢狲散,与贾家凡是有点关系的,都唯恐避之而不及。还有人甚至趁火打劫、吃里扒外、落井下石。王熙凤的那个哥哥王仁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为了钱财不顾骨肉亲情,竟然趁着贾家败落,把自己的亲外甥女巧姐卖往烟花柳巷。若非遇着刘姥姥的搭救,娇小姐巧姐岂不从此掉入了火坑。患难见真情,正是曾经被一帮公子小姐、甚至是丫鬟都取笑的刘姥姥,一句“老刘,老刘,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解嘲了自己、娱乐了所有的太太小姐公子们。这个自视难登大雅之堂的乡下婆子,无人不以鄙夷的心态看待她,反倒是她最懂得知恩图报,在贾家最无依无靠之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落难了的巧姐接到了乡下,让陷入绝望的王熙凤感受到了些许的温情。还有豪门贵族的北静王,无论是贾家风头正健时,还是贾家落难时,都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尽自己之所能庇护覆巢之下的宝玉等人,单这一份恩情,就让所有《红楼》内外的人都感受到了“人间仍有真情在”。
现在看《红楼》,则看到的是岁月轮回,人世沧桑;读到的是人生态度,那就是得意时莫忘形,失意时也别灰心。无论何时都应该勤俭持家,恪守“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俗语云“由俭由奢易,由奢入俭难”,家势鼎盛时,无论谁都会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真到了被奉旨查抄的时候,谁还在乎你曾经是骆驼还是百足之虫呢?屑小之人浑水摸鱼、顺手牵羊,为官为宦者也狐假虎威假公济私、欺上瞒下,能做到不推倒了再踏上一脚已算是仁慈了。元春省亲大观园的时候,贾家可谓是盛极一时,风头一时无两,恨不能金砖铺路锦绣织街。为了修建和布置大观园迎接元妃省亲,从采买木料到各种奇花异石,从购置各种古玩器物到置办上下人等的衣服行头,甚至为了一小会儿的戏曲欣赏,不惜从人牙子手中采买了十二个伶官重新训练,这是典型的名为利人实为悦己。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个时候为了一时之欢,硬生生地让别人家骨肉分离,谁曾想到报应不爽,最后自己家被抄的时候也落得个鸡飞狗跳,家破人亡,同样的一地鸡毛。这绝非作者杜撰,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鳌拜专权时,旗人跑马圈地,把多少汉人踩在了马蹄之下,谁在乎过那些流离失所者的号呼哀鸣,谁又管过哀鸿遍野、众尸扑道;后来那些八旗子弟没落时,不也落了个卖子鬻爵、穷途末路的下场吗?文学故事的《红楼》如此,现实生活也不会比这个更理想。所以,人们总会做锦上添花的事,很少有人会去雪中送炭。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别忘了给别人留有余地,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会永远春风得意,谁也不可能永远走背字。“得饶人处且饶人”,至理名言!

同样的《红楼》,由于年龄不同,时代不同,阅历不同,所读所感所悟易不同;但对《红楼》的那份痴爱却永远不改。以后还会继续读《红楼》,相信依然能得到更多的感悟,有更多的收获。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 下一篇:《罪与罚》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