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风骤起,兴致盎然,开始品读《灿烂千阳》,有时候不光与人,可能与书也是一种缘分,一鼓作气读完,虽然有前两部作品做铺垫,大致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的民情,但读起这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书籍,依然震撼人心。作者十分善于抓挠读者柔软的内心,作品还是沿用之前的情感路线方式,讲述了两位亦亲亦友的女性,她们生于不同的原生家庭,长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原本我以为她们会有不同的境遇,但她们都是阿富汗女性,注定了这段悲惨坎坷的人生。
起初,我是带着希望去阅读的,像我们生活的国家一样,通常有着大团圆的结局,有着苦难过去迎来曙光,然而我低估了那里的现状和作者的抒发能力,也许因为是男性作者,也许因为是阿富汗籍,所以当他将所有真实的战争和对女性的压迫描写出来的时候,我读出了震惊、无力和庆幸,震惊于当时当刻依然有如此战乱的国家,无力于女性经年累月无法摆脱的困境,庆幸于自己如此幸运生长在和平的国家;说实话三年疫情加上近年的俄乌战争,真的越来越让我体会到幸运和珍惜。
说回书中,故事是由两位女性两条线开始讲述的,描写到中段她们才有了交集,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们搓麻绳,本是两根相差甚远的细麻,因为需要更大的力量而相互交错,成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抵御暴雪风霜。
第一部分由玛丽雅姆的故事作为开端,十几岁的女孩从出生便与母亲生活在古尔德曼村外的小泥屋,她不曾见过外面的世界,不曾有过幸福的童年,在她幼小的认知里,只有偏激古怪的母亲和一周来探望她们一次的父亲,她认为母亲对父亲和他家族的怨恨太过于深沉,她认为父亲对她的爱是真挚且无奈的,可是一切都只是她认为,当她第一次忤逆母亲要去和父亲生活时,她坚信自己踏上了幸福之路,然而现实如娜娜(母亲)所说,父亲避而不见,甚至不曾让她踏入家门,当心灰意冷的她以为只能回归原有的生活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娜娜说她走了她就会去死,事实如此,再回头只剩母亲的尸体和葬礼,她再也回不去了。
玛丽雅姆如愿进入父亲的豪宅大院,却是带着无尽悔恨去的;读到这里,我的惯性思维觉得大概从此她开启了与父亲的妻子们,其他孩子们斗智斗勇,类似宫斗剧了,事实证明我对困难理解的过于浅显,随之而至的是,他的妻子们与他达成一致将她迅速嫁给远在喀布尔的鳏夫,彼年她十五岁,对方近五十岁,读到这我心隐隐作痛,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刚刚丧母的她有多么无助,按我们的情节来说,也许会有峰回路转,也许会有贵人相助,然而玛丽雅姆什么都没有,草草的婚礼之后随夫而去,丈夫拉希德还算体贴,直到第一个孩子流产,拉希德的本性暴露,这个丑陋、专制、残暴如畜生的家伙将是所有噩梦的开始……
第二部分是莱拉的故事,莱拉是玛丽雅姆邻居的小女儿,她出生时玛丽雅姆刚来喀布尔几年,莱拉的家庭原本幸福和谐,父亲是教师,母亲圆润且开朗,然而他们家庭的变故是从战争开始,苏联的入侵,两位哥哥参加战斗,自此母亲一蹶不振,父亲失去工作,好在她还有青梅竹马的玩伴塔里克,那个被战争夺去一条腿的男孩,两个家庭也是关系要好的邻里,虽然一路走来他们成长在战争的硝烟中,但彼此的陪伴彼此的爱能抵御这一切的困难,直到十四岁那年,炮火侵蚀着喀布尔,塔里克一家终于决定离开这里,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被迫分离。由于两个哥哥的战死,莱拉母亲的不愿离开也为大家带来了厄运,在父亲屡次的沟通终于说动母亲妥协的那天,上天仿佛在开玩笑,炮弹炸毁了她的家,她的父母,唯独留下了可怜的她,对面的拉希德救活了莱拉,从此两根细麻开始有了交集。
最开始我不理解33岁的玛丽雅姆如何和14岁的莱拉成为朋友,看似很像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此刻就不得不感慨阿富汗的国情,这个战火中的国家,女性不被法律保护,十几岁男女便可成婚,而六十多的拉希德妄图迎娶貌美的莱拉也就成了当地不足为奇的情形,我记得读到这里我愤怒至极,狡诈的拉希德那么轻易就让人演戏骗了莱拉,骗她塔里克已死于战火,他料定了莱拉没有勇气独自生下孩子,料定了只能委身于他,受他庇护,得以生存;这个畸形的三口之家组成了,最初玛丽雅姆对她是怨恨的,莱拉对她是抱歉的,直到阿兹莎的降生,女婴莫名的喜欢玛丽雅姆,渐渐的两个可怜人开始抱团取暖,直至莱拉带着玛丽雅姆和孩子逃跑,直至她们被警察遣送回家,直至拉希德差点杀了她们,从此以后她们踏入了地狱,拉希德开始肆无忌惮的暴虐她们,即使生下儿子也不能改变处境,直到玛丽雅姆来这的第二十七年。
当两条麻绳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武器,当活着的塔里克出现在莱拉面前,当楼上的儿子将事情告诉拉希德,也就到了一切来临的时刻,就在拉希德即将掐死莱拉的瞬间,一生软弱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发出致命一击,读到此时,揪着的心终于放下,这种经年累月的折磨,担惊受怕的岁月,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她们从少女时期走入人间炼狱,她们生不逢时活在战乱的国家,她们不曾有人权,不曾有生活,有的只是无尽的暴力和屈从,没有读此书的时候,我还感慨过,我们的上一代总是说为了孩子如何如何,我都没有真切得感受到父母爱重子女的重量,而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无尽深思,娜娜为了玛丽雅姆、莱拉为了阿兹莎未婚先孕,却勇敢生子,玛丽雅姆为了莱拉杀了拉希德,当然用我们的角度看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天理不容,可她们生活在阿富汗呀,生活在那个女人上街不可以露出任何部位的地方,女人出门不可以没有男人陪同的国家,她们用自己仅有的勇敢捍卫了自己孩子的生命。
本来我只是粗浅的理解了玛丽雅姆和莱拉那相依为命的友情甚至亲情,就在刚刚我写到这里时发现,那不仅仅是相依为命的羁绊,那也是她们彼此的互相救赎。玛丽雅姆对母亲的愧疚,对自己无法有孩子的渴望,在遇到莱拉和阿兹莎后,懂得了真主对一切的安排,她理解了娜娜的母爱和付出,她在最后动手的时刻,心中的勇敢来自于母爱,她爱重的莱拉是她的孩子;而莱拉对母爱的缺失,对自己挚爱死去的绝望,在遇到玛丽雅姆后,明白了上天对所有的用意,她感受到了母爱的珍贵和温馨,她在看到拉希德尸体的那刻,心中的慌乱来自于母爱,她陪伴的玛丽雅姆是她的母亲。
当然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读完的人独有潸然泪下,以前的我看到类似的结局总会开心苦尽甘来,而书中的他们就只是历经千难,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仅仅只是得到了我们常人最寻常不过的生活,苦未尽微甘来,他们没有离开他们的家乡,他们依旧过着动乱的生活。2024年,国际新闻“阿富汗终结女性权利……
读毕,心情沉重,为局势?为女性?还是为故事?都有;更加喜欢胡塞尼了,下笔稳准狠,直击心灵,也就是讲讲某个地方某个小人物的一生,但又好像治愈了人物,治愈了读者;介绍了他的国家,阐述了故事背景,扣人心弦,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绝望,让人想要倍感珍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