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运和性情是一个概念的两个名字 —
“高人一等”的叛逆
前言:看完黑塞的《德米安》我仿佛找到志同道合互相理解的伙伴,里面写的一些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我知道了我并不是孤身一人在思索,也并非一个有着独特痛苦的人。
我未曾设想到这样一本思绪细腻平淡的书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顿悟和宽慰。我想结合我对我不成熟自身新的观察,来分享我读后的感受。
在我的父母看来,我似乎是一个没有叛逆期的小孩,总是很自律和勤奋上进,也中规中矩地走在世俗认可的道路上。
但我最近观察我自身,虽然向来我对感官刺激的叛逆不感兴趣,但发觉我心底一直有一种自觉高明的反叛。
我会在不同阶段刻意地去做一些周遭人普遍认为“无用”但又无法指摘的事情来反抗我对他们对我“做有用的事情”的规训。
比如我中学时代热衷的阅读,当时的我能感受到老师对我这个“读闲书”的爱好内心不满,但偏偏这种不满又没办法直接说出来指责我,因为这样也许会显得他过于世俗和功利。
比如我毕业突然放弃一个前程光明的工作转而攻读基础数学。我感受得到身边一些人心底的不认同和嘲笑,但又不得不刻意显示出一种钦佩的模样。
这些对他者的戏弄和观察他们尝试用烂俗的桥段推测我的心态都让我暗自得意。
很难说我目前所坚持的爱好和事业一开始的目的是很纯粹的热爱,也许都带着一种刻意的反叛。
只不过逐渐地我确信其中的一些是我确实热爱的,它们最终成为了我的一部分。
于是我偶尔会有一种心态,是聪明清醒的我站在“高处”对他人的嘲讽和不屑:
我嘲讽人们无知觉地追随世俗认为的“有用处”和他们为此的精心盘算;
他们明明盲目却好为人师自觉高深;
也不屑他们为一些琐碎且没有意义的事情心浮气躁。
但我仍然会表面依循游戏规则做到一个出色而无法指摘的地步。
由此,我内心有种很隐秘的自恋,自己这样独特超然的叛逆在人群里是显得多么的特别而隐蔽呀。
当然,我意识到这样的看待他人的优越感并不光彩,甚至是阴暗的。
放在一段时间之前的我,会为此感到羞愧惶惑,会否认自己有这样的一面,继续自我欺骗寄居在愈发虚假的纯真里。
现在当这样的念头产生,我知道这是一种无知的俯视和自负,知道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对待身边人的方式,我需要尽可能地设身处地的考虑和尊重他人。
但同时我也还能轻松地戏谑自己一番,我有这么中二神经质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真的好自恋好搞笑啊。
接受一切的发生
这样的自我认识和和解,有很大部分要归功于我在《德米安》里寻求到的宽慰和解脱。
我和主人公辛克莱相似,始终成长在一个光明世界,周遭的环境总是安宁和友善的,遇到的大多是善良可敬的长辈和纯真阳光的友伴。
可我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发觉有原始的欲望在我身上滋生,也有恐惧,嫉妒,自私的一部分。
我感到孤寂和自责,也不敢跟他人倾诉,好像我的意识被我熟知眷恋的光明世界抛弃,我与我身边亲近的人不再是同路人。
但我对这样的改变讳莫如深,于是我逃避,掩掩藏藏,开始过着双重生活。
辛克莱也是这样,当他突然间贴近的接触到了世界黑暗禁忌的一面,发觉了自己自然生发欲望的咆哮,他无法面对。
他惧怕,惧怕他必然的堕落和即将步入的深渊;
他也逃避,沉沦在酒精里,在酒伴中越发地不断地感到孤独,同时又越发的离不开他们。
直到某一刻,他觉察到
“我们应当崇拜整个世界,而不是只崇拜这个被刻意划分出来的冠冕堂皇的部分!…人应当创造一个也是魔鬼的上帝。在他面前,人无须对世上自然生发的事物感到羞愧。”
“我并不是说所有念头您都要去付诸行动。不!但是您那些良好的念头,您不必驱逐它,或以道德束缚去加害它。…您想杀的人,从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只能是一种表象。假如我们恨一个人,我们不过是借他的形象,恨我们自身的某些东西。那些不在我们自身的东西,从不会激怒我们。”
这两段都对我很有启发,依循自我生活不是把所有的念头都展示出来,人不是草履虫,不是仅仅依照原始欲望行动的单细胞生物。
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对自我的愿景,有自己认可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我们虽然应该允许任何念头自发的产生,不去责备自己,但同时也应该依照内心的准则去观察,思考和约束它们。
我也看清楚了我以前思索过,但以我当时的智识和经验无解的问题的原因。
我也发觉了我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个倒霉蛋,不是只有我长期困在这样的矛盾和痛苦里。
我找到了同伴,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互为同路人,看到辛克莱的自我和解,我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心中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人
“我们这些携有记号的人,或许被世人视为异类、疯子、危险分子。但我们是觉者,或是正在觉醒的人。我们的追求是成为永恒的觉者。
而旁人的追求在于他们的意见、理想、职责,在于他们的生活和幸福能否不断靠向大众。这也是追求,也有力量和价值。
但我们认为,我们这些被立了记号的人,要展现的是自然意志全新的、独特的意志。而大众则生活在固有的意志中。”
这本书里面的觉醒者,我的理解是,并不是说要完全具体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路是自己想走的。而是“意识到”和尝试“探寻”。
好比一个女性可能很难分辨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到底是她发自内心想追求的,还是被社会规训同化的。
但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才是觉醒的分水岭。然后能不去逃避思考不怕麻烦地曲折地去尝试,去更新自我,去寻找这个答案。
我也并不觉得人一定要目标成为一个完全永恒的觉者,才是过的有意义的人生。或者觉者的孤独探寻之旅就比大众的更高尚。
真正重要的还是“意识到”,
意识到也许因为现实的因素需要一定的妥协,选择部分依循社会固有的一套法则行事;
意识到也许因为有时克服不了孤独的恐惧想要轻松,选择靠向大众寻求同类之间互相取暖;
意识到我们真实的想法以及它的来由而不是盲从和麻木。
我们不总是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会因为童年的阴影、曾经的创伤和性格能力的缺陷而软弱,孤独,恐惧和无助,无法完美做到独自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现实的生活。
不需要因此羞愧和自责。
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能尽量清醒地走在成为自我的路上,努力地去分辨和接受真实的想法和愿景,不断地成长,能在不违背自身确立的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宽容和尊重自己和周围的人。
“我所想望的,
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
为何如此之难?”
文章的最后附上了几段我摘录在备忘录里面的句子。
“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完全的自己,但每个人都力争成为自己,都尽其所能,成为昏庸的人,或明智的人。“
“每个生命都奋争着,试图从深渊中奔向各自的目标。人们彼此理解,但每个人,都只能解释其自身。”
“我的心不会安于饱足和舒适。我需要痛苦和追逐。我感到终有一天,我会从这个美丽的爱之梦中醒来,重新孑然一身,重新生活在别人的世界。在那个冷漠的世界中,我永无宁日,无人同行,唯有寂寞与抗争相伴。”
“人们在记忆中到处寻找“自由”和“幸福”,因为他们害怕想起个人的责任,想起自己的道路。他们痛饮几年,狂欢几年,再栖身某处,成为国家忠实的公仆。是的,世界如此腐朽。”
“我时常梦想我能做到,但我不能,因为我恐惧:我无法完全赤裸而孤独地面对世界。我是条软弱而可怜的狗,需要温暖和食物,时常需要同类相伴。谁真正追随命运,谁就不再有同伴,谁就彻底孤单,身处冰冷的世界。”